“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浅谈对高考作文话题范围的锁定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考生的语文成绩,而且事关考生的高考成绩,而作文的审题又事关作文的成败。
那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该关注作文的哪些话题呢?作文话题是茫如烟海,还是有可圈定的“范围”?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锁定作文的话题范围。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是高中作文写作的总纲,兹摘录几段加以探讨。
先看有关写作的第一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
”
“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实际上明确地告诉考生,社会生活是作文写作的大范围。
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大而言之,包括世界风云变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情况。
一言以蔽之,要求考生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
其次,社会生活又有狭义之别。
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学生的狭小生活范围,即学生的家庭生活,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就是所谓的
学生“简单的社会生活”,但我们认为学生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指后者,即学生的狭义生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这些喜怒哀乐的感受。
这样看来,学生成长的经历,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显然就是高考作文写作的主要和重要话题。
“高考新课程标准”在原文的第二条中也有类似表述:“根据预定的写作目的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纸、期刊、文件、网络、影视、录像、录音、照片及口述记录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第五条中“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学生可走访考察的范围,也只能是狭隘的社会生活范围,即我们刚才所说的学生的狭义生活,而第五条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话题”更明确的指出学生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是中学生写作的范围之一。
那么,那些大的时事热点,是否是高考作文话题的重点呢?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条表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推理,时事热点,特别是有关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事件,反应时代风尚的事件,折射时代弊端的事件等等,无疑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话题,也需要学生特别关注,因为这些事件,对于学
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些时事热点话题,尽管有几年直接出现在考题中,但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生活小事和这些时事热点话题暗中吻合,而不以直接的方式出现,因为即使从避免猜题押题的角度看,也不可能以直接的方式命题。
二、从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来锁定。
我们从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中筛选一些作文命题来分析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
先看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
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全国二卷作文命题的主角度,大家都概况为“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全国二卷的作文题明显仍旧延续了近年来“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主题,作文范围仍然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符合“新课标”的“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精神。
也体现了当代基础教育关注青少年思想情感导向的主旨,体现新课改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充分表达与增强交流的能力。
全国二卷的作文命题,材料贴近社会与学生实际,同学们可以很快地联想到前段时间的大学投毒案,同时很快就能确立主题,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生活范围的事情,关心关爱他人、包容他人、和谐共处等都可以写。
二卷的作文命题,从形式上看写的是学生狭义的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是和当年的社会热点密不可分的,紧紧暗扣当年的社会热点。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
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
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其他如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用王安忆的话概况“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作文明显
要求考生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而辩证的观点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提倡考生关注自然,关注客体,关注生态。
体现了贯穿不变的人文情怀。
湖南卷的第一则材料体现的是“为了理想而劳动最美丽”的主题,第二则材料反映当今家庭教育中轻视孩子劳动的旨意。
如果说陪伴父亲劳动是福,那么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是更幸福吗?显然,劳动创造美丽是两则材料的共同主题。
劳动创造美丽是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树立的,必不可少的价值观。
辽宁卷的“沙子和珍珠”,很显然地把沙子和珍珠进行了对比,可写的角度很多,比如要有个性、独创性,要甘于平庸,要立志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珍贵和平凡都是相对的,等等。
江西卷“学生有三怕”,要求考生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体现了要求考生针对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
重庆卷要求根据大豆写文章,话题仍然是基本的常见话题:创造、创新;变革、变通。
事物的丰富性、多元性等等,说明思考的重要性,任何“变”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行动。
光思考不行动是纸上谈兵,光行动不思考则只能是“愚公”。
这个话题强调的是行动的重要性,暗中讽喻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为。
其他如广西卷拾到手机之后,全国一卷“经验和勇气”,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福建卷“忧天”,广东卷“捐助”,安徽卷“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湖北卷“上善如水能方圆”,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等,都分别不同程度地从学生生活的大范围和小圈子来命题立意。
通过对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生活事件的体验和感悟无疑是高考作文的写作重心。
即使那些时事热点也是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反应出来,而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命题。
三、从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锁定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
其实,建国以后历年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从学生狭义和广义的社会生活范围来命题立意。
例如: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4年《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我准备怎样作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7年《我的母亲》,1958
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2年《说不怕鬼》,1963年《“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材料作文“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改写“陈依玲的故事”,1980年材料作文《“读后感:《画蛋》”》,1981年材料作文“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等等,都明显的反应出作文命题的两个轨迹:一、学生成长的经历,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二、直接紧贴时代脉搏,以当时的时事热点为作文话题。
可见: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但同时,时事热点等也不可忽视,这就是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大而言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小而言之,柴米油盐,喜怒哀乐。
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