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原来不是这么简单从中外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比较说起IT,原先不是这么简单在二个月前《网络世界》报社主办的“中国首届保险IT高层研讨会”上,来自各家保险公司的IT负责人详细讨论了新一代保险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咨询题。
随着今年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加入,保险业的竞争差不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IT来讲,国内外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差异化决定了各自的运营能力,也表达了整个公司的治理规范。
IT,原先不是这么简单--从中外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比较讲起■本报记者赵晓涛经历了10多年的进展,中国的保险业逐步走向成熟。
专门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传统的国内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等越来越感受到了竞争的火药味;而一些老牌的外资保险公司,如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则借入世开放,预备在国内大干一场;一些新开张的保险公司,如太平人寿、中宏人寿等,则在积极抢占市场。
保险公司多了,市场就这么大,竞争必定增强。
在当前保险费率、保险产品近乎同质的市场条件下,国内、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焦点就集中在了核心业务系统上。
因为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不仅是IT技术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整个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
讲的通俗点,确实是哪家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功能强、支持的产品线丰富且市场推进速度快、运营治理规范,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能够赚钞票。
日前,中国保监会规定,凡是在中国内地开展经营的保险公司,必须通过核心业务系统的验收。
不难看出,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差不多成为了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
外资保险公司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IT技术,而且引入了成熟的治理观念。
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里,国外的业务系统差不多都比本土化模式占优。
然而,保险行业不同于银行的结算模式,其涉及的环节众多且处理周期漫长,这就决定了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复杂与多变。
由于目前国内的保险环境还不成熟,造成国内外的保险核心业务系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咨询题。
而现在IT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套完善的业务治理规范,它表达了保险核心业务系统的价值与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
外资保险--系统灵活功能多春节刚过,记者一行便来到了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
带着节日过后的兴奋,记者切实体验了一把浦东外资保险巨头们的风采。
准确地讲,是着实被震撼了一下。
“我们能够一个月开发一套产品”,接待我们的外资公司经理如是讲。
起先,记者还有些怀疑,如何讲保险产品的上线不是IT一个部门决定的,但听了他的讲明,记者信服了……每月一个产品往常有人把国内保险公司开发产品叫做“拍脑袋”。
意思是讲,市场部今天拍脑袋想出个产品,改日又想出个产品,确实是没有一个原则的东西去指导。
有时候会有一些极端的产品,像什么煤气安全保险。
用户交煤气费时每个煤气账单上多出2块钞票保险费。
它也是一个产品,但那个产品是没有理论来指导开发的。
没有开发理论指导,势必会造成与核心业务系统的冲突。
业务系统不能支持,IT人员不得不疲于奔命进行改造。
专门是一个新产品的运营流程不同,对保单的处理也不同,各种要求也有差不,这就会变成一项专门大的工程。
相比之下,外资保险公司开发新产品是专门讲究的。
在国外,保险公司的IT部门第一确实是采取小规模定制化,这确实是讲先将保险产品分为若干类,每一类里面不一定有全部产品,但所有的产品都要在类里面变化。
这事实上不难明白得,因为外资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从一开始确实是完全市场驱动的。
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全然目标确实是,不能够有任何业务需求是系统不能支持的。
这就造就了外资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变化专门快。
因为公司一个月就会推出一个市场战略出来,相应的赶忙就会有新产品公布。
因此,国外保险公司在整个核心业务系统一开始做的时候要紧考虑如何样把系统做的灵活,要做成一个不需要IT专业人员支持,而只是日常的业务人员就能够处理的系统。
如此做的好处确实是,市场部与IT部门是有紧密联系的。
因此讲,即使国外的系统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支持,然而市场人员明白在某个范畴以内的产品能够支持。
那个范畴全公司都明白,开发人员、市场人员、稽核人员都要明白系统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
假如碰到一个新的产品类,比如团体险,IT人员应该与市场人员一起去实现系统改造。
为此,外资保险公司一直强调核心业务系统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以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为例。
友邦一直强调,每一个寿险产品都应有一个相应的类库。
每个产品归到相应的类,如此要对产品进行修改或者开发新产品的时候,IT人员能够直接在类库里面进行变化,要紧表达为在数据库中进行一些参考表的调整。
这就大大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速度。
因为只要在这些类库里面,不管开发什么样的产品,系统都能够进行支持。
死程序活应用曾经有位大客户在买了份保险之后突然要退保。
依照公司规定,投保20天内不承诺退保。
然而由于该客户有专门缘故,为了不得罪大客户,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就必须想方法让他退。
由于系统设计是不承诺的,因此在保险公司各层责任人同意的情形下,就要做一些人为的修改。
后来为了省事,这家公司干脆在系统中留下直截了当修改数据的绿色通道。
不难看出,国内保险公司的做法会对系统数据库会造成专门大阻碍,数据和其他数据的关系差不多违反了正常的规律,数据的规则发生了改变。
而且人为干预数据带来的风险,比如数据改错了,有可能遗留下来一些历史咨询题。
从目前来看,系统管控不科学是国内保险公司、银行系统的通病。
在一开始的时候,公司快速扩张,系统跟不上业务进展进程,公司只能是顾大头,放小头,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就不管了。
但那个只能是临时,不能长远,必须要有一个接口去补上去。
相对而言,外资保险公司系统操纵专门严格,同一入口,同一出口是一定的,这不仅是为了爱护系统完整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外资保险公司系统的设计初衷--死程序,活应用。
意思是讲程序本身是定死的,然而专门多接口是对外开放的,IT人员能够在上面加载一些应用。
这是因为外资保险公司中没有人有权限去直截了当修改数据库,IT人员也只是能看到后台数据库,然而改不了。
对大客户来讲,一样也是不承诺退保的。
假如非要退保,也要进行例外处理。
所谓例外处理,确实是通过外挂接口和应用程序来实现一些授权和操纵。
这就杜绝了IT系统冲突咨询题,即由于程序设计死了,造成人为不当干预。
因此讲,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是十分严谨的,可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业务而采取不择手段的方式,或者频频打擦边球。
记者了解过,在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内部,是绝对不承诺任何人直截了当修改数据库的。
因为友邦的客户并不明白人为修改了数据库以后会阻碍到其他什么地点。
因为数据是有联系的,并不能讲把一点改了,其他地点不改,否则以后数据都成了瘸腿了。
假如非要进行修改,那么在IT经理的授权下,IT人员会写一个接口应用程序,交给业务人员来使用。
今天的需求改日的模型记者往常买保险的时候发觉,假如我在一家公司买了多份保险,那么到月底的时候我的信箱里就会收到好几封同一内容的信,差不多上对该保险公司新产品的介绍,唯独区不只是信封上的保单编号不一样。
而当记者想要查询自己的投保情形时,必须记住宅有的保单号码,一条一条地查找。
假如是专门多年前买的保险产品,那就十分不方便。
产生这种情形的缘故确实是保险公司对客户的关系治理是以保单为中心的。
由于客户在一家保险公司买了多份保险,就造成了客户在该公司的数据库中有多条记录,因此当保险公司按照保单信息邮寄产品广告或者客户进行投保查询时,出现了信息割裂。
不管是客户依旧保险公司都不期望显现这种情形。
就看起来家电厂商。
一个人买了一个电冰箱,我们就在数据库中增加一条纪录; 改日他又买了一台电视,我们又增加一条纪录。
在这一点上,外资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普遍采纳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模型。
信息系统以客户为中心是从系统架构上来讲的,客户的记录是以人为单位的。
如此保险公司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一种产品或者增险打算,跟客户资料发生关系,并依照客户现有的投保情形进行建议。
以友邦保险公司为例。
友邦的每一个被保险人都有唯独的ID。
那么公司就可以依照ID号码在核保过程中把客户往常的单子都调出来,包括保额、理赔纪录等等,从而加快人工核保的速度。
而客户在进行投保查询时,也只需要提供自己的ID号码,就能够观看购买的所有保险。
另外,记者曾经看过某家外资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代理人支持功能。
外资系统的代理人支持不仅表达在内容丰富的保险建议书系统上,对代理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专门有特色。
在系统上会有一个明确的计时窗口,窗口中显示了该代理人离下一级不还有多少分值。
代理人每实现一笔保险收入,系统就自动增加分值,到了相应的分值,代理人的级不就会提升,从寿险顾咨询到业务主任、业务经理、高级经理、资深经理,每一级不差不多上由系统自动完成的,这有点像RPG游戏里面的升级系统。
与国内保险公司人工运算的方法相比,外资的系统更加科学与公平。
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为代理人提供支持,这些功能处处表达着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业务系统模型,上述功能只是系统模型的一些部分而已。
外资公司的业务系统模型差不多在国外运做了专门多年了,整个设计思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体现的是一种实际的操作的过程。
外资保险公司将一些在国外经常碰到的系统服务、职员治理、产品开发需求做成通用程序,表达了外资核心业务系统的高度适应性。
因为像客户为中心、代理人计分等等,国内保险公司可能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需求,因此一些公司自己没有去做。
但在以后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发觉公司的系统不能处理,然后要求IT部门去改造,势必增大IT爱护的工作量。
应用层次高前些生活记者听到一家国内保险公司的IT人员在埋怨,讲在保险公司做IT基本上是做统计,今天那个部门要张报表,改日那个部门要张报表。
最令人头疼的确实是,这些业务部门要的表格差不多上随机的,有时候你刚做完,他的需求就变了。
更有甚者,一些部门经理自己都不明白需要那些报表。
事实上,国内保险公司IT部门专门大的一个工作确实是统计报表,能够讲是一种负担。
一些国内保险公司在进行报表统计时,经常对同一数据做多次综合,白费了大量资源。
业务部门需要的指标是随机的,IT分析要重做整理,造成IT人职员作比较滞后。
统计需求随机性大,使得业务流程与应用系统产生矛盾。
国外合理的做法是让用户来分散化处理。
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定义上,报表并不是一个IT部门的工作。
数据是在数据库中,然而报表统计能够交给业务部门来使用。
专门多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工具,比如 Crystal Report等等,差不多上一些专门简单、专门容易上手的工具。
工具并不难用,难的是转变一个观念。
在中国保险业进展时刻不长,人员IT应用水平不高的情形下,专门多国内保险公司的人觉得找数据的工作确实是IT人员来做,业务部门只用Office。
因此,IT这边有时候因为一张报表会花费专门大的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