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DACBA ABABC BA
第八章神经系统
一、选择题
1.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所致 B.横断脊髓时大量失血
C.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了高级中枢的调节
2.冲动到达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导致突触前膜释放()
A.乙酰胆硷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环磷酸腺苷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D.反映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E.调节的敏感性差
4.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氨基丁酸 D.5—羟色胺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6.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除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Na +
B.K +
C.Ca2+
D.Cl -
7.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Na +
B.K +
C.Ca2+
D.Cl -
8.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链锁式联系
D.环状式联系
9.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单向传递
B、不衰减
C、时间延搁
D、电化学反应
10. 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单向传递
B 中枢延搁
C 兴奋节律不变
D 易疲劳
1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1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二、填空
1、胆碱能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量。

3、突触后抑制包括和。

4、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5、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6、外周神经元之间的作用方式有、
和。

7、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反射不但有而且还有。

8、反射弧由 , , , , 等部分组成。

答案:
1、乙酰胆碱,阿托品
2、增强,增加
3、侧支抑制,回返抑制
4、负反馈调节
5、加快,增强
6、
7、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8、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三、判断
1、机体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存在,反射弧由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组成。

四、名词解释: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是,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
后膜在该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产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
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成为IPSP。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
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提高,这种电位变化成为EPSP。

3、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
应器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五、简答题
1、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和在神经肌肉接点处传播的区别。

答:首先,两者兴奋传播的机制不同。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布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的,是建立在局部电流学说机制上的。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传播是以化学信号的方式进行的,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作用和终板电位产生等环节,是电化学过程。

其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性的,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是单向性的。

第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存在较长时间延搁。

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而在神经- 肌肉接点传播则易疲劳,并受药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中枢内传布各有何特点?
答: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⑤不衰减性;2)兴奋在反射中枢的传递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中枢的传递过程,其特征有①单向传导②突触延搁③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④兴奋节律的改变: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连系和突出后神经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⑤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药物敏感⑥易疲劳性
3、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传递过程是由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