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组成与构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组成与构造
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 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
一、神经元(neuron)
(二)基本结构与相应 功能:
1、胞体:接受、整合 信息部位
2、树突:接受、传导信 息部位
3、轴突始段:产生可传 导信息(AP)部位
4、N纤维:传导信息 (AP)部位
• •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 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
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 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未,分布在肌组织和 腺体,形成效应器
• 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 也称联合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是在神经元之间
(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 功能的完整性
2、绝缘性:∵神经纤维之间无细胞质沟通 + 各 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
3、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
导。
4、不衰减性:冲动的大小、频率、速度不变∵是
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 或无”的。
5、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扁形虫 蚯蚓
小龙虾
蚱蜢
乌贼
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间脑
中 枢
脑
小脑 中脑
神
经
脑干 脑桥
系
神
统
经
脊髓
延髓
系 统
从结构上分 脑 神 经 (12对)
周
脊 神 经 (31对)
围 神 从功能上分
传人神经
经 系
传出神经
统 从分布上分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CNS) 神经胶质细胞 外周神经系统(PNS) 神经干
神经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尽管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此繁多复杂,而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只有两个: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neuron)
(一) 神经元分类
根据功能或在反射弧中的位置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的影响: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 也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是传导感觉冲动的,
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其突起构成周围神经的传入神经。 神经纤维终末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
5、末稍:递质释放部 位
一、神经元(neuron)
(三)神经纤维的分类 1、根据结构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2、根据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的特征分类:多用于
传出纤维 分为:A、B、C三类 A类:Aα 、 Aβ 、 Aγ 、Aδ四种亚型
3、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类:常用于传入纤 维
分为 I、II、III、IV
突触 3、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4、产生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血管
紧张素原以及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二、 神经胶质细胞
(三)基本功能:
1、支持作用:星形 2、 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星形、施旺 3、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星形 4、绝缘(少突、施旺)和屏障(星形)作用 5、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星形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星形
Terminal button Muscle fibers
Axon terminals
神经-骨骼肌接头
乙酰胆碱受体 乙酰胆碱酯酶
Action potential propagation in motor neuron
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的作 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 的兴奋性提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轴 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在该抑制性 递质的作用下产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 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IPSP。
③电位: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离子进入 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
1、化学性突触传递
A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内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B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 通透性↑
Cl-(主) K+ 通透性↑
EPSP
第二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
一、突触
(一)突触的概念:
一个神经元与其 它神经元之间相接触, 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的
冲动,通过突触而传 向突触后神经元的全 过程。
一、突触
(二) 突触的分类 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突触形成部位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一、神经元(neuron)
(五)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1、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 2、髓 鞘:有髓、无髓。 3、温 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
二、 神经胶质细胞
(一) 分类: 1、中枢神经系统:星状、少突、小胶质细胞。 2、外周神经系统:施旺氏细胞、卫星细胞。
(二)特点: 1、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 2、细胞间普遍存在缝隙链接,但不形成化学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2、电突触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二个N元紧密
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 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 离子通过,且电阻低。
传递过程:电-电(AP以局部 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
3.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三)突触传递:
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 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突触传递。
兴奋性 化学性突触
抑制性
电能—化学能—电能
电突触(大多兴奋)
电能—电能
经典突触传递是一个电-化学-电过程: ①电:指突触前末梢去极化 ②化学:指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
递质,神经递质扩散,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或化 学门控通道上的受体)发生特异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