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动物的繁殖活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动物的繁殖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动物的繁殖活动》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七课。
在上一课《动物的卵》中,学生已经对青蛙的卵和鸡的孵化有所了解。
在这一课,学生通过对多种动物繁殖活动图片的观察,认识青蛙、鸡等用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卵生方式,以及猫、狗等直接产下后代的胎生方式,了解动物总能够选择适合的方式孕育新的生命,繁殖后代,不断地将生命延续下去。
本课分三个部分: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总结我们了解到的动物产生新生命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懂团结、会协作。
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如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狗是直接生小狗的,但不知道狗繁殖的整个过程。
很多学生都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的地位,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
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当然,由于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缺乏耐心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让学生运用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
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
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因此,为了顺利完本课的探究,我为学生准备了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一开始,我就让把学生们非常熟悉
的动物图片展示给大家“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能把卵生动物挑出来吗?”学生回答后,我接着问:“那其它的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师板书课题。
这些动物图片,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
学生们是非常喜欢动物的,人类对动物的探索总是有着无穷的好奇心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感觉到非常有趣,这样使每一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其它动物繁殖方式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这一部分是通过观看植物繁殖的图片,以动植物结构的共同之处为纽带,以植物的繁殖促动物繁殖的认识。
播放图片。
并提问:植物是怎样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动物和植物一样吗?动物在繁殖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植物繁殖过程中是受精的胚珠发育
形成了种子。
动物也相类似,雌性动物产的卵与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相结合才可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板书: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关于动物为繁殖做了哪些准备这个问题,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提前
查阅资料了。
通过课下的资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在课上达到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板书:﹙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在此还为同学们播放一段卵生动物的视频资料,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于是就引出了第二个活动。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有些动物不产卵,如猫、狗等,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产生新生命的呢?
接下来播放一条狗诞生的视频。
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狗是怎样诞生的?引导学生联想植物的繁殖,进行知识的迁移,对狗的交配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
雌狗在孕育小狗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做出充分的推测和解释,感受新生命诞生的不易。
并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图片。
知道胎生的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引导学生认识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板书: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哺乳
此时学生已经对胎生动物有所了解,让学生通过回忆判断常见的动物是不是胎生动物已经不是问题了。
三、运用认知,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再出示动物的图片,说一说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然后再在记录表中写一写你所知道的动物的繁殖方式。
使学生对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又有了深刻的记忆,此时学生有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信心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总结拓展,延伸结束
这部分我安排了四个小内容: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出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2、让学生看鸭嘴兽的图片。
向同学们介绍鸭嘴兽既卵生又哺乳的。
先卵生,生下后孵化一段时间后,小鸭嘴兽孵出后哺乳。
3、阅读教材40页面资料库,了解克隆技术。
4、同学们,我们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这样的设计,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目的。
使学生建立起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使生命得以延续。
认识到了动物繁殖的意义。
并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及延伸,对于学生概念的构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