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体质辨识
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平和质健康调护
饮食:饮食注意节制,不要过饥过饱,不要常吃过冷或过热 和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 瓜果,少食过于油腻或辛辣之物;不要吸烟酗酒。
起居:起居应有规律,不要过度疲劳。饭后宜缓行百步,不 宜食后即睡。作息应有规律,应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时间。
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
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易患感冒、疲劳综合征、胃下垂、直肠脱 垂、营养不良、贫血、神经性尿频、窦性心 律过缓、重症肌无力。女性:生殖道脱垂、 流产等。
舌淡胖边齿痕,脉虚缓。
气虚质健康调护
饮食:可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 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 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20世纪70年代,王琦老师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体质学说 的研究。历经30余年,目前已经构建了现代中医体质 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体质学学科。
(三)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 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 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 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
体育锻炼:根据年龄和性别,参加适度的运动。如年轻人可 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情志调摄: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积极进取,节制偏激的情 感,及时消除生活中不利事件对情绪的的负面影响。
气虚质的体质特征—气短
形体特征 常见表现
心理特征 适应能力 易患疾病
舌苔脉象
肌肉不健壮。 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目光少 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 忘。
起居: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应适当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 要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 以免损伤元气。
体育锻炼: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在公园、广场、庭院、湖 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清新之处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并持 之以恒。平时可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以健脾补气。不宜做大负荷和 大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运动,以免耗损元气。
是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新的学科。
体质的概念
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 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 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它具有个体差 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 特点。
(四)体质的形成
先天禀赋 种族、家族遗传 婚育及种子 养胎、护胎和胎教
后天因素 饮食营养 生活起居 精神情志 环境因素 疾病与药物因素
二、体质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体质可分论
—— 体质可以客观分类。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已被认定为中华中医药 学会标准,成为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评价的标准 化工具。
体质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体病相关论
—— 体质类型影响疾病的倾向性。
东 方 起 源 —— 中 医 对 体 质 的 论 述 始 于 2200 年 前 《黄帝内经》,书中对体质的形成、体质的特征 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治 疗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二)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内经》为源头 《伤寒杂病论》为体质理论应用开端 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清叶天士第一次明确提出“体质”一词。
治未病与体质辨识
22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 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
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 脾。四季脾王 不受邪。即 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 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
也。 —《金匮要略》
治未病
一、中医体质学概论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形成
(一)中医体质学的渊源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早在医学起源时期即 出现了对体质的认识。
西方 起 源 —— 古希腊 “医学之父 ” 希波 克拉底 (Hippocrates 公元前360~377年)在其所著的 《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提出“体液说”,认为人 体有4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人体的“特质”。
中医体质研究发现,某些疾病,甚至是一类疾病的发 生与人的体质因素与类型有关, 如高血压、糖尿 病、高脂血症、中风属于痰湿质较多,成为发生这些 疾病的“共同土壤”。
体质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体质可调论
—— 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 有可变性。
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 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治疗 观点。
未病先防 欲病早治 既病防变 病后康复
为什么我连喝水都胖,别人天天吃肉都长不胖? 有什么药能把我脸上的痘弄下去? 为什么我反复地感冒,一次刚好,一次又来? 为什么我到了夏天都开不了空调,还一喝凉水就
拉肚子? 我为什么总是有气无力,病了吗?会死掉吗?
主要内容
中医体质学概论 中医体质学的三个关键性科学问题 中医体质学的分类 九种体质的健康调护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简介
痰湿质
湿热质
瘀血质
气郁质
特禀质
气 虚 质
阳 虚 质
阴 虚 质
痰 湿 质
瘀血质
湿热质
平和质的体质特征—健康
形体特征 常见表现
心理特征 适应能力 易患疾病 舌苔脉象
体型匀称健壮。 面色、肤色润泽,目光有神嗅觉通利,唇色 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性格随和开朗。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平素患病较少。
三、中医体质学 的分类与健康调护
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特征
中医9种体质特征主要从形体特征、常见 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 适应能力等方面加以描述。
其中常见表现主要从面色、眼目、口鼻、 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的特 征进行表述。
9种体质类型图示
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情志调摄;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别人交谈、沟通。以积 极进取的态度应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