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文化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又很好地与本国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另外,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人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茶酒、风水和筷子三个方面就中日文化做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字:文化差异、茶酒文化、风水、筷子
正文: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

古代日本的
文化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然后再加以吸收,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文化。

尽管现在提起日本这个名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从日本侵略战争
到现在钓鱼岛之争,无法不让我们愤慨,但是无可否的是日本文化经过漫长时
间的冲刷,现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日本特征的东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

下面我将从从几方面对中日文化做些对比分析。

(一)茶酒文化
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

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
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国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伐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

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以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经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
和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的形态。

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

因此
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开拓性、多元发展的模式和和谐、平衡的世界观。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名族味。

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
具有了禅的意味,形成了兼具中国和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

日本对饮茶的
认识也从“养生”发展到“养性”的高度,饮茶由单纯的趣味性、娱乐性发展
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

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日本的兼容性“混杂文化”和再
生的独创文化。

2、以酒文化的发张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在中国文化史上,酒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酒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交际礼仪,从古人造酒祭祀,到后来的养老奉宾都展示了酒在交际中的特殊作用,同时从酒文化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日本的造酒文化也是源于中国,日本人将其精练,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清酒。

它的发展历程是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追寻过程。

日本勇于创新,表现出一种
求新的精神。

(二)风水文化
风水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风水文化也在一千多年前传入日本,
之后“入乡随俗”,经过不断发展的日本风水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术也有了相当
大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建筑学的方面。

风水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是传统周易文化的一部分。

《周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在古代社会易道是认识自然、处理社
会日常事务以及处理国家大事的是非标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基础而世
代相传,还流传到海外。

风水作为周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日
本社会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风水信仰的主要目的是相似的,即通
过风水,选择最适合人居的环境。

因此,建筑方面多采用风水原理。

在中国传
统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其风水文化的发展壮大及其运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日本
的金阁寺、银阁寺都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又有湖水依傍,坐北朝南,完全符
合风水学中对建筑选择的标准,也是日本古代楼阁建筑的典范。

中日在现代
的城市建设布局中,也融入了包含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风水文化理念,为城市
添加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美学、建筑学和风水学融为一体,能够充分带给
人们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感受。

在传统建筑的设计、营造中,风水判断是不可缺少的。

但在历史作用下
难免掺杂一些迷信的成分,如占卜和算卦的思想。

近代以后,中国的学术研
究日益模仿西方,没有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传统学问,而是把与西方科技相矛
盾的一律看成封建迷信。

所以在今天中国风水理论中就留下很大的空白,这
门学问也这样放着。

日本风水一直很受重视,分为“家相”和“墓相”两部分,更重视“家相”,即阳宅。

现在规划城市都有环境评估,过去日本也有这方面的评价。

如今日本许多专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2000多所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学开设了风水课程。

中日风水学重视度比较
中国
日本
图2-1
从中日两国风水术在建筑中运用的异同比较,可见两者之间渊源关系和各自特点。

风水学尊重天地,西方学者称为“环境伦理学”,追求“人地和谐”、“天人合一”成为今天社会号召的和谐思想体现。

风水运用在建筑上的和谐理念越来越受到中日学者的推崇,当今也屡屡有学术研究成果。

(三)筷子文化
在中国,筷子古称“箸”,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关于筷子的传说也是丰富多彩。

大禹用树枝、细竹捞取食锅中煮的滚烫的食物,被认为是中国筷子使用第一人。

推古天皇时期,由小野妹子等人将中国的箸文化带回到日本,于是在日本形成了一股使用筷子的热潮。

与中国的筷子相比,日本的筷子变短了,前端变尖了,形成了今日日本筷子的形状。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变异,原因在于中日两国食文化的不同。

中国为一大陆农牧国家,大家围桌而坐,共同挟取菜肴,筷子稍长,前端略粗就特别适合这种用餐方式。

但是日本是一岛国,自古以渔猎为生,鱼贝是其生活材料的主角,在食用鱼贝类时,往往需要剔除鱼刺或者取出贝肉,此时尖头筷子正好派上用场,此可谓是因地制宜、应运而生。

此外,日本采取了分餐方式,各自挟取,无需伸长,因此筷子的长度也变短了,由此可见,筷子看似中日相同,其实也反映着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仅就中日文化的差异做了几点比较分析,中日文化的诸多方面看似一样,其实大不相同。

两国各自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意思、价值观念等,因此,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俊《魅力中国》.
[2]赖晶玲《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年第7期.
[3]马媛媛.风水文化的东传西渐[J].楼市,2005(13).
[4]苏亚琼.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13(2).
[5]李庆祥.日本的箸与文化-兼与中国筷子文化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2009(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