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

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

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

“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

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

“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

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1、3茶艺的不同
1、3、1茶叶的不同日本茶叶多用蒸汽杀青,再在火上揉捻焙干,或者直接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茶色保持翠绿,茶汤味道清雅圆润。

日本蒸制而成的茶叶可分为:煎茶玉露番茶抹茶粗茶等。

中国炒制成的茶叶可分为:龙井茶碧螺春茶等绿茶。

青茶即半发酵茶中,典型的是中国茶的代表之一乌龙茶。

他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制法,乌龙茶和绿茶的原料相同,唯一不同的发酵的过程。

基本加工工艺是萎调,做青,炒青,揉捻,烘干等五道工序,乌龙茶综合了红茶和绿茶的优点,既有绿茶的清新芳香,又有红茶的鲜醇浓郁。

中国的茶叶种类较多,多于日本的茶叶类型。

中日制作技巧的不同主要指的是中国的炒制与日本的蒸制。

两国虽都以绿茶为主要茶饮,但在绿茶的划分上的不用也很清晰的看出。

由此可见,中日在茶叶的制作技巧上体现了两国的茶叶种类的不同。

1、3、2饮茶习惯的不同茶人对水的品鉴,往往与某些传统文化理念紧密相连。

综合分析历代茶人的品水理论,可以归纳为一个“品水五字诀”:清、活、轻、甘、冽。

日本人对于以上茶叶的选择和水质的要求也很严格,相比较中国而言不差毫厘。

茶器原指制茶的器具,铁观音价格,后来专指煮茶泡茶的茶具。

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它影响茶汤的质量,更因为饮茶艺术既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

随着茶文化逐步走向繁荣和精致,茶具文化形成了,并且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有三种,分别是陶瓷茶具、紫砂茶具和玻璃茶具。

品茶的室内环境,总的要求是温馨、舒适、简洁、高雅,当然也讲究意境的深远。

茶室最忌狭窄、昏暗、凌乱、俗气。

好的茶室应当明朗宽敞,充满生命的气息,使人置身其中心境宁静、开朗,身心得到放松。

而日本茶道对于茶室的要求明显比中国的严格。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

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

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

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

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

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

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

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

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

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三、结语
中、日茶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是“和”,都强调人与自然、物的和谐和睦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和文化集成,从而与西方文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中国茶品种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综合影响;而日本茶品种单一,茶文化就是茶道,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核心为禅,强调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自成体系,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因此中国的文人学者更倾向于把茶道叫成“茶艺”。

中、日茶文化都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展现了各自特有的民族性情。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这门选修课的学习心得与建议:
其实,我觉得建议要说的很少就是,希望能加入更多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不少。

学习这门新的课程起初是带着一定的好奇心,想通过学习这门课丰富自己的知识,为日后的工作生活做一些铺垫。

但学着学着发现这门课还能带给我许多的乐趣,通过对各种文化元素的了解,在惊叹古代文化神奇的同时,不觉的由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我们去欣赏,去赞叹,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传承。

中国文化是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的一颗瑰宝;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

在每节课上,似乎都能有一段对于文化的记忆。

从姓氏,书法,诗歌,中国画,中国古代建筑,服饰,茶文化,饮食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每一课仿佛有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礼。

学姓氏,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姓氏的由来,随着文字的记载,穿越到了那一时期;学诗歌,仿佛与诗人同游其境,感受到了平仄押韵的艺术美,音律美;学饮食,不禁赞叹中国八大菜系的奇思妙想,巧夺天工,是色与美的结合,是味与香的交织。

叫花鸡,满汉全席看得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当老师简单的手法装盘花刻的时候,又让人跃跃欲试,总之,12周的学习,好似一次文化的饕餮盛宴。

让人流连忘返。

学习了这门课我收获到的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以及日后对工作学习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了新的乐趣,我想这一点很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