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

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
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
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
作“茶文化”。

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
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
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
人着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
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
780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谈及
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陆羽《茶经》的“茶道”思想。

陆羽733-
804年,字鸿渐,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史学家、茶学家,他生于儒、释、道三教
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

《茶经》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中的
思想内涵是:通过品茶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简朴、高尚的道德品质。

《茶经》是对中唐茶
文化发展成就的最好总结,也正是自《茶经》以后,茶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标志着
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
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
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
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
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

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
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

他将南宋的禅和茶传至
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钻研禅学,同时还研究
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

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914年完成著
作《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种对茶的功效、
南宋制茶法、饮茶法做了较详细的叙述。

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述了当时
的末茶点饮法。

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300年后的日本茶
道的成立。

荣西既是日本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
本茶道大师”。

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
会安定,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

而“清寂”,则表示
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

这四个字,是茶
道的精髓和宗旨,
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继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绍欧思
想的基础上自成一体,使草庵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完全
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

在茶道与禅结合
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

日本
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
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
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

日本的茶
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
文化艺术活动。

在这里,我们分析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了解两国的文化特色,便于两国
今后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茶文化的传入,使世界通过“茶道”认识了日本的传
统文化,也让世界更加详尽的了解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体现,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