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

第一讲文化及其属性--------邴正教授一、文化的含义1、与自然相对2、与文明相对3、物质成果和精神活动的对立文化广义:人所创造的成果;狭义:人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主要指的后者。

文化的基本定义就是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出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进一步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即文明。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和文明是同义语。

二、文化的特点人、社会、历史是同义语与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实质是人的创造活动及其活动形式、活动成果。

1、创造性人对自然加工改造的结果。

2、继承性文化是继承的结果,是传播的结果。

传播的结果是有个别现象成为普遍的现象。

动物没有继承性,零继承性。

个体经验、个体的智慧转会到集体的经验和集体智慧。

动物都是零起点,人类是活动的高起点性。

3、地域性和民族性传播的变异4、价值性文化的工具性、文化的意义性。

物质物品具有可磨损性,文化的价值具有不可磨损性。

三、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人的分化和整合。

1、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分化和整合。

分化:人有简单的依赖自然转为依赖文化。

整合:精神文化通过物质文化把人和自然在更高的水平上整合在一起。

各种文化目的就是设计来为人服务的。

2、文化是人与人的分化和整合。

人有个性。

识别每个人获得的文化心理、特点。

同时文化通过传播继承造就了群体的共性。

不同时代的共性。

民族不仅仅是一个血缘关系,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3、文化是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

文化实际上就是人们从事精神活动的工具。

结论:文化的实质是人的自我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1、创造性功能把人的目的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2、传承功能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结果)。

3、凝聚功能群体的形成途径:利益驱动、精神驱动4、升华功能文化不断地提升人的境界,不断地为人们设计出新的目标,这样就使得人来社会不断地进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深刻、丰富。

第二讲文化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化哲学的产生文化哲学产生阶段的流派:(1)法国启蒙学派中的地理条件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论法的哲学》、“精神的性格、情感,社会的法律,会和气候土壤的不同而有差异。

”地理条件影响人们的精神活动方式和类型,不同的文化类型是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的。

后来丹纳,《艺术哲学》。

气候、地理环境对文化有着决定作用。

评价:地理条件的影响主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的文明水平越高,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也就越小。

所以地理条件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2)文化进化论代表人物:摩尔根,《古代社会》;泰勒,《原始文化》观点:文化是进化的产物;文化都遵循着进化规律;文化的发生、发展遵循着竞争规律、优胜劣汰。

评价:合理性: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突破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局限性:抹杀了社会规律、文化规律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差别,简单的把文化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

用简单的进化论原则解释复杂的文化现象,这就产生了偏颇,更为突出的是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都导致了文化学意义上的西方中心主义。

(3)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吉丁斯,《人类社会的理论研究》和英国的弗雷泽《金枝》观点:文化是受自然控制的一种心理现象,个人的心理要受到同类意识即种族意识的支配,文化、群体意识实际上是同类意识的产物,所以原始文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产物。

他们把文化归结为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

《金枝》:交感巫术的规律即人类的历史是从巫术开始的,有巫术发展到宗教最后形成科学。

评价:贡献:把文化研究从宏观引向了微观;揭示了文化和心理活动的关系。

问题:夸大了心理作用,忽视了社会对文化的作用。

(4)哲学人类学的文化观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人论》,“人的本质就是符号,文化的本质就是符号行为。

”符号就是有意义大的标记,符号就是人类的意义活动的工具。

他认为人的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使用符号。

二、文化哲学的发展1、传播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史密斯,德国的史密特观点:文化的发生、发展起源于传播,取决于传播。

文化最终会是趋同的。

评价:合理性:揭示了文化传播的规律,对文化发生、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

局限性:传播之前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传播是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

传播论混淆了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的关系,夸大了传播的作用,没有看到创造所起的作用。

西方中心论。

2、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文化学者博厄斯。

观点:第一,文化都是独创的,都是自成体系的,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发生的源头,它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生、发展的。

第二,文化是不可比的,是等值的。

第三,文化是多元的,是相对的。

评价:合理性:批判了西方文化中心论,肯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局限性:在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3、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代表人物:美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的社会》;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化模式》;米德,《代沟》。

特点:从田野考察出发研究原始民族;研究文化从真实的个人开始;个人的教育模式最后形成文化模式,决定了文化的特点。

贡献:从微观角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推动了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同时对文化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大量的田野素材。

问题:对原始民族的研究过于狭隘;重视个体研究,忽视社会大的群体的研究。

4、弗洛伊德主义的文化观代表人物:《图腾及其禁忌》、《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引论》等等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重要的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文明起源于超我对本我的压抑。

贡献:揭示了文化的负面效应,文化是压抑的。

进一步重视研究自然和文化的关系。

片面性:用泛性论的角度去解释文化起源,把文化归结为性本能压抑的一个结果。

夸大了文化的负作用。

第四讲文化哲学的内在矛盾之一文化作为自我意识,它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自我分化和自我整合的过程。

自我意识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以自然为对象,通过人的自身与自然的比较,确立人与自然的联系、区别。

人与自然的区别本质上就是文化的区别。

文化的内在矛盾实质上是人自我矛盾。

一、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矛盾以文化为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是真正的自我意识,是我认识我,是自我意识的演化,在这种自我意识中显示的是人与自然区别的本质。

文化作为实践的结果,自我作为实践的主体,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区别,表现为人的独立自我,而文化则是这种区别的印证。

自我与文化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从产生到实现的过程。

因此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对对象的文化哲学批判,是人的自我反省,是自我意识确立和矫正的过程。

人通过批判自我的对象化,以协调人与文化的关系,合理的控制自我,与自然建立更加协调,更符合人的需要的各种关系。

所以我们通过对文化哲学的思考,都可以揭示出来人的自我、人的自我意识又不成熟成熟,有潜在的阶段到现实阶段的发展过程。

人类自我意识的矛盾发展过程,也就是人与自身文化的辨证关系的运动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恋的意识、自卑的意识、自信的意识和自省的意识二、自恋意识与自卑意识的冲突人类自我意识的根源在于文化自身的二重性。

文化的二重性分化化为主体自我和对象自我的产物。

纳西索斯情节(自恋情节)各民族的原始神话共同的主题:第一,神创造了人,人是天神的子孙。

第二,人创造了文明,文明又招致了神的惩罚。

两种基本的诱惑:需要的满足、未来的发展变化原始人自恋的根据在于创造,创造就是打破自然的常规,创造既使人类摆脱了自然束缚,又意味着人失去自然的庇护,打破常规,必然和自然力量冲突,因此才有所谓“诸神的愤怒”。

三、自卑意识(西绪福斯情节)是对自恋的意识的一种否定。

有神话走向宗教。

农业实践的本质就是一种重复性,正是这种重复性,产生了农业社会的自卑感。

自卑意识是最初的自我意识的否定,它起源于人类死亡意识,人类是唯一意识到自己的结局是死亡的动物。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是对生的否定。

死亡宣告了人所追求的一切通通都完结,人生前所创造和拥有的一切都会被死亡剥夺的干干净净。

所以死亡是对人的自主性的一个否定。

不可抗拒的力量(鬼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人生最后的事情就是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就是一出生就马上死去。

”阿波罗式的精神:狄奥尼索斯式精神:忘掉你自己,这象征着面对自我和环境的冲突,选择返归自然的一种解脱的方式。

古希腊人从三个反面确立了主体意识:第一,主体精神是对自然神的反抗。

第二,人是存在的中心。

第三,真正的主体是个人。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

”四、自信意识(浮士德情节)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自信意识就是人的自我肯定、自我迷信的意识。

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在于其创造。

自我意识的三个精神:理性主义(所谓理性就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能力,就是人们运用概念逻辑进行思维的能力);人性至尊(文艺复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唤醒人的个性,唤醒了人性);个性至尊(对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上帝是不可到达的,人是目的。

)《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的自信意识开始逐渐崩溃了、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自省精神。

五、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协调好人与文化的关系;解决人与自身活动及其成果的矛盾,也就是文化矛盾。

通过解决好人与文化的矛盾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文化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康德的二律背反反文化的思潮传统文化观是一种线性进化论即把文化发展看成是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新文化优越于旧文化。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解决的途径发展先进的文化即改变人类用于改造自然的手段。

文化的双重作用:文化被人所掌握和利用,人将获得自由;但一旦文化不被人所掌握,文化将分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对人造成压力、破坏甚至于毁灭。

文化对人既有肯定的作用又有否定作用。

在农业文明文化的否定作用是不明显,但到了工业文明则不同。

优先解决人与文化的矛盾恰恰是在当代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化、深层化的表现。

第六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我意识矛盾问题一、神人一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自我意识的差别:中国古代的神话大都反应了一种反抗的意识。

在中国古代是神人是相容的。

神人分离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分离,但神人可以实际上相通。

(儒家认为个人经过努力就可以成为圣贤;道家认为个人经过修炼就可以羽化登仙;佛家认为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立地成佛。

)神人一体实质上是人性与神性,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一体化。

西方人的努力是为了赎罪而中国人的努力是为了成神。

二、天人一体圣贤就是完全能领悟天道,按天道的要求约束自己行为的人。

孟荀殊途同归。

中国古代的民族自我中心意识:中国是世界的地理中心;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是世界的权力中心。

英雄主义中国的“天”实质上道德之天。

三、天地一体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

道家的“无为”是为而不争。

是人与自然消除差别的境界。

自然主义四、心物一体禅宗承袭了佛教的基本精神,认定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于求生,求生的欲望产生于肉体存在的发展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人们苦求外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