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_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_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背景,初步掌握基本历史概念,
如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和华约等。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漫画探讨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转变,分析从盟友到对手
的历史背景。

材料展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初步掌
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集团利益而分割
世界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格局有整体的稳
定性和局部的不稳定性,在学习中感受美苏两国的对抗给世界和平造
成的威胁,从而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可贵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
系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冷战”的含义;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物理中有正负两极,化学中有阴阳两极,地理中有南北两极,我
们历史中也有两极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二战后的两极世界。

★步骤一:“从盟友到对手”(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
用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辅之历史图片,探讨战后的世界为什么是两极
而不是一极(单极),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多极。

1、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一极(单极)?
(1)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矛盾日益加剧,
而此时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已经投降,美苏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2)战后的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实力上势均力敌。

雅尔塔等国际会
议奠定了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奠定了两极世界的
基本框架。

2、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多极?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的美国独
占鳌头,苏联空前强大。

传统的大国英国、法国遭受重创,新兴的德国、日本一时难以崛起。

无法形成与美苏相抗衡的第三极或多极。

由此得出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1)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
战后世界两极世界的基本框架。

(2)战后美苏美国在社会制度、意识
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日益加剧。

(3)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
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步骤二:美苏“冷战”(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1、关于“冷战”
(1)特殊含义: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
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特别方式: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如拼凑军事集团、进
行军备竞赛、干涉他国内政等实践。

(3)特定时期:世界史上常用“冷战”时期这个概念来称述战后一段时
期的历史。

2、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1)史论结合。

通过补充的三则材料(其一、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其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的演说,其三、美国国务卿马歇
尔于194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初步感知冷战开始的过程。

(2)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119,分组完成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并选派
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合作的成果。

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步骤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两极世界的形成影响)
1、夯实基础,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基本的史实——“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欧洲:德国的分裂,亚洲: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洲:古巴导弹危机。

通过漫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讲述古巴
导弹危机的相关话题,如苏联是主动进驻古巴还是受邀进驻古巴?美
国对古巴的封锁是全面封锁还是局部封锁?美苏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双方保持了多大程度的克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

2、由表及里,把握规律。

(1)抽象“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的特点
A、从对峙冲突的区域上看,涉及到欧洲、亚洲、美洲等主要战略
区域。

B、从对峙的程度上看,主要表现为政治冲突和军事冲突两种形式。

C、从总体上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共存在局面。

(2)辩证地看待两极世界的形成影响
【积极影响】: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消极影响】: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局部
的“热战”,破坏了世界的和平。

★步骤四:高屋建瓴,学以致用
【本课规律】1、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
国家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2、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
上是国家利益的关系,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学以致用】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马歇尔计划比较,认识两者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
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
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堂小结
★结语:通过中国政法大学俞飞的话“冷战虽成历史陈迹,冷战思维却从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

独不见,笼罩在世人头上的战争阴云,是否又以反恐战争旗号,重出江湖。

”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记忆与感情的思考,珍惜当前的和平。

板书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
1、奠定框架
2、客观原因
3、根本原因
二、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1、关于“冷战”(特殊含义、特别方式、特定时期)
2、形成过程
(1)1946.3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1947.3 “杜鲁门主义”出台(政治)
(3)1947.6 马歇尔计划(经济)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
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
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
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
效。

(4)1949.12 “北约”(军事)
(5)1955 “华约”组织建立
三、两极世界的形成影响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
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
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
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
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
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
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表现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
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
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
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
倾听中体验、品味。

2、特点
3、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