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20110323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20110323


理解绝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 地复制文本,而是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出人的 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的理解时根 本不可能的。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 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 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 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 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他必定是不 完善的、相对的。
The fire in the grate looked impishdemoniacally funny as if it did not care in the least about her strait. The fender grinned idly, as if it too did not care. The light from the water - bottle was merely engaged in a chromatic problem.
张译连用了四个四字结构(张先生典型的翻译 风格),所阐述的意义超出作者赋予作品的意 义。而孙译则采用了直译。两者从不同层面上 传达原作的意图。
三、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效果历史原则,理解者 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 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的过程称为 “效果历史”。
视野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 文本本身会有自己一定的视野,而译者也会具 有自己的视野,这两种视野并不完全一致。即 译者所创造来的文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视 野,而是结合了原作的视野和译者自身的视野, 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视野,这便是“视野融 合”。
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界,而理解者具有 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视界。
In religious studies and social philosophy, hermeneutics is the study of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can be either 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 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Traditional hermeneutics — which includes Biblical hermeneutics —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written texts, especially texts in the areas of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law. Contemporary, or modern, hermeneutics encompasses not only issues involving the written text, but everything in the interpretative process. This includes verbal and nonverb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prior aspects that affect communication, such as presuppositions, preunderstandings, the meaning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semiotics.
阐释学的翻译观
“阐释学”(Hermeneutics),有时也被称为“释 义学”、“传释学”、“解释学”或“阐释 学”。
Hermes 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 人,他必须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 的语言。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 的意思。
它作为哲学术语,则源自于德国,是哲学研究的 一个分支和流派。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伽达默尔称: “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偏见是一 种积极的因素,他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 是解释者对身处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任何理解都是在历史内进行的,任何作者和读 者都以自己的一定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中。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文本产生偏见成了一种 普遍现象。偏见本身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 现形式
至20世纪下半叶,斯坦纳将阐释学的理解观与 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观点 (潘德荣、齐学栋, 1995)。阐释学的核心观点, 即理解观的演变,一直在改变人们对翻译的定 义,并不断地影响着翻译的性质、目的和过程, 同时也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 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个哲学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强调了文本意义的 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 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 性。
阐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以《德伯家的苔丝》多译本为例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 说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小 说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农村 姑娘苔丝在无助命运的摆布下逐步走向毁灭的 悲剧故事,描述了美丽的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 的冲突,表现了“文明社会里爱的毁灭”。
由于时代、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不同, 译者的视界永远都不可能与原作者的视界完全 融合。译者不可能完全体会原作者的意图、目 的与情感,因此对原作的理解也必然会有偏颇。
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 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 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
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译者)由于其理解的历 史局限性,不可能一次性穷尽文本的内涵,对 文本的解读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本 身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一劳永逸、终极的 理解。这一点为文学作品重译奠定了基础。
原文: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knacker and tanner would give only a very few shillings for Prince’s carcass because of his decrepitude, Durbeyfield rose to the occasion.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The long March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
“财神爷”这个词,不是我的发明,是农民的 发明。《邓小平文选》
The term “God of Fortune” is not invented by me, but invented by the peasants.
在此选取张谷若、孙致礼、吴笛、孙法理译本 中的实例比较。
理论剖析与实例分析
(一)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认识历史 的存在,尤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理解 是历史的,理解的历时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 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阐释的主体(读 者或是译者),还是客体(文本)都存在于历史中,因此, 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局限性和特殊性,但真正的理解不是 去克服历史的局限性,而是去正确的适应和评价它。
两者都体现了特定的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等 因素对译者、译作的影响。
正如勒菲维尔(Lefevere)所说的:“翻பைடு நூலகம்不 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 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 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二、视野融合
People co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it is not possible to totally remove oneself from one's background, history, culture, gender, language, education, etc. to an entirely different system of attitudes, beliefs and ways of thinking. People may be looking for a way to be engaged in 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or dialogue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speaker interprets texts or stories based on his or her past experience and prejudice. Therefore, “hermeneutic ref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one’s own present life interpretation calls for the unfolding of one’s ‘effective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discourse, a fusion of “horizons” takes place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listeners.
伽达默尔主张:应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 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 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有的视界,达到一个全 新的视界。
“对某一个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译者如 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 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能纯粹是作者原 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而这种再创造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 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
张译:壁炉里的残火,张牙怒目,鬼头鬼脑, 仿佛表示对于苔扮的窘迫,丝毫都不关心。炉 栏懒洋洋的把嘴咧着,仿佛表示满不在乎。盛 水的瓶子放出亮光来,好像只是在那儿一心一 意研究颜色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