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话题。

责任感的有无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密不可分,对国家及社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必须承担的教育目标之一。

本文通过反思大学生责任感的产生的源头和缺失的缘由,分析大学生出现没有担当,不敢面对自身责任等现象,提出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水平、独立思考和准确判断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既满足社会发展的智力需要也要满足人的道德需要。

但是随着改革不断地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碰撞,对大学生责任感形成提出了挑战。

以金钱和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正在影响着新时期的大学生,使他们在责任感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缺失。

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1.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产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对人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对责任感的理解、认同,并身体力行开始。

多数学者将责任进行两层面的解读:首先,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即份内之事;其次,责任是指导致未能做好份内之事的过错或过失。

这两种解释的实质是责任即是人的义务。

而责任感则是人对这种义务的精神趋向,变被动的义务为主动承担的内心希望与追求。

因此,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社会化的结果。

它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并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1]
既然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那么作为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的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贡献的问题,即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正是通过不断满足自我和社会的需求来实现人生的两种价值。

同时,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越是能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

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2]。

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公共责任意识,是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的关怀。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缘由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新的内容。

但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社会存在诸多质疑,包括对责任感的质疑。

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过分追求个人
利益,功利心太强,责任意识淡薄等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纷纷探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2.1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对社会责任感产生的重大影响
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一般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他们享受着与过去相比较最为富足的物质资源,没有经历过饥饿与贫穷。

但是,外来文化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分层的加剧,社会发展中深层矛盾的突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也是这代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作用。

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培养,导致人们将“唯利是图”作为人生目标,把“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钱看”作为人生格言。

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人生理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培养,“重个人,轻社会,重私利,轻责任,重索取,轻奉献”的观念[3]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多元价值观正在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原有的道德观遭到了普遍质疑,而新的道德观又没有及时确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如官员的腐败、权钱交易、社会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从客观上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出现了社会认同危机。

尤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为了找一份工作,求人、送礼、拉关系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在大学里非常优秀的人找不到工作,而那些仗着父母有钱有权的学生反而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种差距让大学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没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常处于欲望和情绪的边缘状态。

”[4]因此,这些现象会使大学生出现对社会失望感,放弃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寻求适应社会的“妙计”。

2.2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影响
80、90后的大学生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顺利实施的条件下出生,充分享受着独生子女的优厚待遇。

正是过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他们虽然聪明、开放、自由,但是多数是在家长的呵护与溺爱下长大,家长对学生的束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这种成长环境使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意识;不懂得关心他人和集体;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逃避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久而久之,逐渐出现了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奉献精神。

对于他人的困难、不幸,往往不以为然,冷漠对待,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

3.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正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之一。

因此,高校应连同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重要任务,发挥高校的优势,针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稳定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着力培养大学生对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

3.1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自觉产生社会责任感
产生责任意识的根源在于主体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

只有当主体能够准确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才会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

而从责任到责任感必须经历自发到自觉的转化,即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责任意识。

因此,在这一重要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与高校的积极推动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社会责任感的产生是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自觉的程度如何必须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出有益的反馈或正向的激励,从而激发大学生新的角色定位,提升自身原有的责任意识,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从自发到自觉,从有意识的培养到下意识的自觉行为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产生。

为此,高校要科学地运用角色理论,指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特点,并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去设定相应的模拟实践平台,充分进行政治理想、团队合作、自我价值、人格发展、家庭伦理等角色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将来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领悟自己应负的社会历史责任、家庭责任、自我责任、群体责任”。

[5]
3.2情感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和团队合作
人只有自尊才会尊重别人,只有首先对自我有责任感,才会逐渐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因此,对自我负责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内容。

高校应抓住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达的特点,适当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座谈,从情感教育着手,首先启发大学生尊重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学会在各种利益冲突中独立地判断和选择,做到“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

其次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善于合作的,任何人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

在团队中感受快乐与喜悦,承担压力与责任。

3.3培养大学生胸怀天下的情怀
社会责任感最终一定将升华为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但这种提升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是对于全人类的关怀,是一种普世情感。

作为大学生,不仅肩负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还应关心全球性、全人类的问题,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道德沦丧、信仰动摇、精神迷惘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就要求广大学生树立全球化和国际化观念,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消极的自由实现积极的自由,敢于承担起为人类长远发展,和谐稳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
2008,(5).
[2]李萍.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
[3]谢四平,刘韵清.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船山学刊,2005,(3).
[4]史慧.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
[5]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