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名著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126

中国名著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126

中国名著《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探微中国孙子研究院兼职教授深圳世纪华咨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张军利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对比,发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是中国军事哲学所独有的思想,为此,作者结合孙子兵法、道德经、毛泽东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对《孙子兵法》的逻辑框架、战争模型、哲学原理进行抽象归纳,最终揭秘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哲学原理。

该论文对于将《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各领域有一定的参加价值。

主题词:孙子兵法哲学原理全胜一、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启示2000年,《国家评论杂志》(The )评选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

见下表。

表1 世界十大军事名著在十大军事名著中,有两本名著出自中国的军事家之手,即《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

这两本书有两个显著区别于其他著作的共同特点。

特点一:两本书的字数极少《孙子兵法》字数最少,仅有6000余字。

《孙子兵法》也是十大名著中历史最悠久的著作,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

《论持久战》的字数也极少,仅有16000余字。

《论持久战》也是十大名著中写作时间最短的著作,写作时间不到一个月。

特点二:两位作者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全胜大师”《孙子兵法》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在上述的十位作者中,唯有孙武和毛泽东配得上是不战而胜的全胜大师。

在上述十位作者中,没有直接指挥过上万人以上军队的作者有五位,分别是克劳塞维茨、马汉、利德尔·哈特、杜黑、约翰.科林斯。

由于缺少军事指挥实践,他们只能算是军事思想家,而难以称为军事家,其兵法则主要是理论研究和总结,多少带有“纸上谈兵”的成分。

直接指挥过万人以上军队的作者有五位,分别是孙武、毛泽东、若米尼、索科洛夫斯基、苏沃洛夫。

在上述的三位外国人中,俄罗斯的索科洛夫斯基、瑞士的若米尼一生主要是作为副官、参谋长参与战争指挥。

其中,索科洛夫斯基作为独立的司令官仅指挥过一场战役,即1943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且只是艰难取胜;瑞士的若米尼曾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战役中担任参谋长,作为俄罗斯的指挥官参与和指挥了俄土战役,但在其亲自指挥的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苦战三个月,且损失三分之一的军队才艰难取胜。

因此,他们的军事指挥就谈不上百战百胜了,更谈不上不战而胜了,相应地,其军事思想中看的成分就更多些。

三人中,唯有俄国的苏沃洛夫一生从事60多场战争,且屡战屡胜,算得上是百战百胜的将军了,但更多的是以强胜弱,而不是永远的“以弱胜强”。

再看看中国的孙武和毛泽东。

他们不但是百战百胜的统帅,更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始终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统帅。

毛泽东在其军事生涯中战胜了无数强大的中外对手;孙武则以三万之众,打败了楚国20万军队,被誉为“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可见,在上述的十位作者中,唯有孙武和毛泽东不但是“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更是“不战而胜”的“全胜大师。

”二、《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的哲学源头上述两个特点极为奇特,这预示了什么样的奥秘?第一个特点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绝不是简单的兵书,而是哲学书,富含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

第二个特点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的军事哲学,是一种能超越“百战百胜”,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军事哲学。

对于这种军事哲学,相信所有的军事家都极感兴趣。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军事哲学呢?为此,我们要研究孙武和毛泽东军事哲学的共同特点。

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毛泽东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道德经》。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战争的五大关键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并把“道”作为第一战争要素;而毛泽东更说道“《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而在《道德经》中,确实有“善战者不武”、“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与《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高度一致的论述。

而《道德经》的这些思想,恰恰来源于老子所提出的“道”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孙武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共通性,这个容易理解。

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老子的思想借鉴了孙子的思想,即“孙为老之师”。

但毛泽东哲学和老子的“道”同样有着相通的地方吗?答案是肯定的。

毛泽东主要的两篇哲学论文《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明证。

这两篇哲学著作写于1937年7-8月。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毛泽东进而提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则重点阐述了“辨证思维”的根本法则,及“对立统一”的法则。

这里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是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

毛泽东认为,这两大流派“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为什么错误呢?因为他们“都不懂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

”进而毛泽东深入阐述了“辩证思维”的根本法则,并提出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

这个内在矛盾和规律性,实质上就是事物内部所蕴涵的“道”。

那么,“道”存在于哪里呢?毛泽东指出“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也就是所,“道”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事物内部,而是存在于事物和其周围世界的一切方面中。

因此要认识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和本质,必须超越事物本身,从其周围的一切事物中去认识。

这恰恰揭示了《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思维方式。

“全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显然,“不战”一定是超越了战争本身,从一个更加宏大的系统去思考战争和运作战争。

这样,自然也就有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作战方法了。

也就是说,《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实质上不是奠基于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而是从更宏大的系统出发,奠基于对战争本质的思考。

同样,《论持久战》也是如此。

“本身”和“本质”仅仅一字之差,就揭示了《孙子兵法》、《论持久战》与其它八部著作的根本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子、孙子、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即事物的“内在矛盾、内在的规律性”(这只是老子的道的部分属性)。

这种哲学思想是一种超越战争本身,抓住战争本质的哲学思想,故此也是一种能超越“百战百胜”,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军事哲学思想。

诚哉斯言。

《孙子兵法》是世界第一军事名著,在世界军事领域有着崇高的地位。

同样,《道德经》在世界哲学领域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比如,美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书籍,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三、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如上所述,要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需要借用《道德经》和毛泽东思想,并把他们三人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分析。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运用归纳分析来解构孙子兵法的逻辑框架,然后去寻找该逻辑框架与毛泽东思想和《道德经》的内在联系,最后要加以整体分析,揭示《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

1、孙子兵法的逻辑框架《孙子兵法》固然字字句句譬如珍珠,富有哲理,但孙子兵法的哲理不简单地表现在每一句话里,更隐含在孙子十三篇的整体框架中。

任何对《孙子兵法》有所研究的人,都不能否认,孙子十三篇的结构是极为严谨的。

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孙子十三篇可分为五个主题部分。

见表2。

表2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逻辑框架思想的系统性。

见表3。

《孙子兵法》前三篇分别从智慧较量、胜敌益强、全胜的角度,讲述战争宗旨和基本理念。

三篇有个共通的主题:全胜。

全胜的根本在于超越战争本身,抓住战争本质。

《形篇》、《势篇》、《虚实篇》讲述在未开战前进行战争规划,战争规划要立足于先胜,即先胜而后战。

先胜不在于兵力的众寡,而在于超前的思维方式,孙子分别从攻守、奇正、虚实三个范畴出发,论述了独特的先胜思维方式。

从《军争篇》到《地形篇》四篇则讲述将受命于君,集合军队进行战争部署所要克服的四大困难:军争之难、将帅的五危之难、行军的武进之难、六败之难,从而达到“胜可为”的易胜境地。

贯穿这四篇的共同的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人心齐一、方法灵活”。

《九地篇》和《火攻篇》两篇,则讲述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力性、士兵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地形、武器、工具等外部因素,使主客观因素达到巧妙结合,从而“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孙子兵法.九地篇》),快速取胜。

最后的《用间篇》则阐述了全胜贵在先知的思想,即知胜,进一步体现了战争是智慧的较量这一战争理念。

这个智慧不仅仅是智力,而且也包含圣贤、仁义等道德因素。

“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得间之实。

”这种包含“智,信,仁,勇,严”的智慧就是“上智”,是和“道”相通的。

以“上智”而“知胜”,才能使战争的各阶段分别达到“全胜、先胜、易胜、速胜”的阶段效果,最终实现“全胜”的战争理想。

2、《孙子兵法》的战争模型基于上述的逻辑框架,我们归纳提炼出《孙子兵法》的战争模型,见图1。

图1 孙子兵法的战争模型显然,这种战争模型,已经具有了浓郁的哲学味道。

首先,该模型将战争要素分为两部分,即本质部分和本身部分。

按照该模型可以看出,战争本身是一种军事行为,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战争本身在追求胜利结果,而本质上在追求一种社会效益。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孙子提出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全胜理念。

其次,从纵向关系看,战争本质的关键要素,决定着战争本身的关键要素,即战争宗旨和战争理念决定着战争构想,思维模式决定着战争规划,等。

《孙子兵法》始终地抓住战争本质要素来阐述战争本身的原则和法则,尽管篇幅短小且成书久远,但却超越了西方军事家那种围绕战争本身来构建庞大知识体系的研发方法。

孙子的这种方法,也正是毛泽东在《矛盾论》和《实践论》孙中阐述的认识论的研究“内部矛盾、规律性”的方法。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论持久战》仅有16000字,却准确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第三,从横向关系上看,前一个阶段决定着后一个阶段。

这种决定关系是双层的,即在本质层,战争宗旨和战争理念决定者战争思维方式,战争思维方式决定着将帅的领导风格,等;在本身层,战争构想决定着战争规划,战争规划决定着行军布阵,等。

这种决定关系,加上上述的本质决定本身的纵向决定关系,就使得战争各要素间存在着一种矢量网,这个矢量网起源于战争宗旨和战争理念,终止于战争决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