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山山行·淮中晚泊犊头

鲁山山行·淮中晚泊犊头

鲁山山行梅尧臣
【文学常识】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 主张诗文革新,对社会生活有 广泛的反映。诗风古硬平淡。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Company Logo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 ”妙在哪里?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 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 ,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 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 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 ,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 “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 出来了。
苏舜钦(1008—1049)北宋诗人,字子美,梓州铜山 (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 、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 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 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 请宾客。(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为人所弹劾 ,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沧浪亭。)后再 起用为湖州长史,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 ,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其 诗反应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感情比较激昂。语言比较 畅达。有《苏学士文集》。
“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 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适与野情惬”的意思是恰好满足了 我热爱山野风光的情怀。(2分)“适 与野情惬”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 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 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 饮水,野趣盎然,使人陶醉。(4分) (意思对即可)
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5分)
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 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 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 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 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 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 ,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 ,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 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 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 思想感情。
沧浪 亭是现 存最古 老的一 座园林 之一, 由苏舜 钦创建 。
译文
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 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 在开得鲜艳耀眼, 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 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 水渐渐升高。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
在阴云低垂,野苹青青的背景下 ,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 (2分),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 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2 分)
参考译文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高高低低,蔚为壮观, 恰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走到一处可 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 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 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竟迷失 了方向。山林空荡,能看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 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幽 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 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 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 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 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呢。
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 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 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 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 、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 ,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 写法。
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 孤舟古祠下,满寂凄迷为静景;风雨 满川,江潮汹涌为动景,画面动静 对比鲜明(1分)。诗人静中观动,看 风雨吹,潮水起伏,(1分)表现出诗 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2分)。( 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 心境”)
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一声 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山野人 家;(3分)含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 与诗歌首句照应,余味无穷。(2分)(意 思对即可)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文学常识
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