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山山行PPT课件

鲁山山行PPT课件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 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今属 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 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 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 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 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 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 刊本等,词存二首。
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 请稍加点评。 • 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 明白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 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 穷。
• 宋·胡仔:‚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东溪》云:‘野凫眠 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 声鸡。‚《春阴》云:‘鸠鸣桑叶吐,村暗杏花残。’《杜鹃》云: ‘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 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 • 元·方回:‚王介甫最工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圣俞此诗尾 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 味。‛(《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 清·冯舒:‚此亦未辨其为宋诗,却知是梅。‛(《瀛奎律髓汇评》 卷四) • 清·查慎行:‚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瀛奎律 髓汇评》卷四) • 近·陈衍:‚三、四句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卷一)
创作背景
• 《鲁山山行》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 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 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 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 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 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 遗。
• • • •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 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 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 人有家人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 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 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 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 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 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 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 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 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 ②适:恰好。 •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 ⑤幽径:小路。 •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 梢。 • ⑦何许:何处,哪里。 • 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 ⑨惬:心满意足。
•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 崎岖时高时低。 •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 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升上 树梢),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 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 “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 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 • 是远观所见。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 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 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 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 溪旁饮水。
说说尾联的妙处
• 诗人在山中一个人独自行走,欣赏着种种美景, ‚峰‛‚熊‛‚鹿‛‚云‛都令他着迷,可一路 走来就是看不见人家,于是诗人自己问自己:‚人 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一声鸡‛回答了 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呢!‛我们可以想象, 诗人望云闻鸡之后,必然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加 快步伐,向那发出鸡鸣的白云深处的村庄走去— —诗人‚山行‛中希望看见‚人家‛的神态和心 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诗人所向往的 ‚人家‛,由于白云缭绕,只闻鸡声,不见其形, 更令人遐想不已。所以后人评论此诗的尾联‚幽 而有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