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PK高胰岛素血症前言高血糖可怕吗?可怕。
血糖波动可怕吗?也可怕。
为什么?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和不受控制的血糖波动,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那么,只要血糖控制好了,血糖波动也小了,就不会导致并发症了吗?不是!为什么?因为高胰岛素血症更可怕,高胰岛素血症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样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1、健康人一天究竟需要多少胰岛素?这个问题,很少有医生能回答你,因为他们多数真的不知道,教科书里面也不会有答案。
对此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医生,会这样回答你,那要看二个方面:1)看你吃多少碳水,吃的碳水越多,需要的胰岛素也就越多;2)看你胰岛素抵抗情况,抵抗越重,需要的胰岛素也就越多。
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如果按照《膳食指南》推荐的“常碳模式”,吃正常餐(5-2-3)的话,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胰岛素大约是48u,其中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各24u,基础胰岛素每小时1u,脉冲式均匀分泌,无峰;餐时胰岛素三餐各8u,集中分泌,有峰。
当然,这是健康人的数据。
这个说法是真的吗?如何验证呢?2、糖人一天究竟需要多少胰岛素?1)没有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有的1型糖人,尽管他们的C肽为0,胰岛功能枯竭,不再分泌内源性胰岛素,完全靠外源性胰岛素活着。
但因为没有胰岛素抵抗,如果常碳饮食,正常餐下,他们的外源性胰岛素用量很低,基础胰岛素一天仅20u左右就够了,餐时胰岛素(餐时大剂量)三餐之和在20~30u左右。
这样全天加起来的总剂量就是40u~50u,与上面的说法完全吻合;如果低碳饮食,甚至可以做到完全不打餐时胰岛素,就仅靠基础胰岛素就能让血糖保持平稳。
为什么?因为他们几乎不吃碳水,餐后血糖升幅极小,常常在1mmol/L以内,几乎看不到糖峰,既然没有糖峰,又何需胰峰,当然不需要餐时胰岛素的胰峰来“削”餐后的糖峰。
好比是“既没瑜,何生亮”一样。
对完全没有胰岛素抵抗的健康人,其C肽水平一般在1.1~1.5ng/ml(罗氏发光免疫法)之间,与之对应的胰岛素分泌量大约在20u~30u左右。
2)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对于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的胖人,包括糖前期和刚确诊的2型胖糖,他们的空腹C肽是多少呢?一般都会高于健康人的1.1~1.5ng/ml,基本都会超过2ng/ml,甚至超过4.4ng/ml,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高胰岛素血症者,不管他们的血糖正常与否,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胰岛素抵抗相当于胰岛素效力下降,为控制好血糖,势必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
如果实际消耗的胰岛素量高于正常水平,就判定其存在胰岛素抵抗。
也就是说,有胰岛素抵抗的人,其胰岛素需求量一定高于正常人,其胰岛素的实际用量一定也高于正常人,不管你实际用掉的胰岛素来自哪里,不管是你自身分泌的内源性胰岛素,还是你注射进去的外源性胰岛素,你实际用掉的胰岛素总量一定高于正常人,原因就是你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在你身上存在作用缺陷,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抵消,你别无选择,只有多用胰岛素才能搞定你的血糖,甚至到了后期,即使多用胰岛素也不能搞定你的血糖。
其结果是,不管你的血糖搞没搞定,都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
北京协和的李文慧教授说过:如果你用掉的胰岛素比正常人还多,但血糖却高于正常,说明你一定存在高胰岛素血症。
现在,我们要说:如果你用掉的胰岛素比正常人还多,即使血糖达到正常,也说明你一定存在高胰岛素血症。
也就是说,肥胖者,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前期和2型胖糖,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高胰岛素血症。
换句话说,胰岛素抵抗几乎等同于高胰岛素血症,也几乎等同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三者是等危症,这个说法现在已经形成共识。
3、胰岛素多点好还是少点好?先说内源性胰岛素和外源性胰岛素,哪个好?其实都一样,管你是内源性胰岛素还是外源性胰岛素,只要能完成工作任务,把血糖降下去,都好。
既然内源性胰岛素和外源性胰岛素都一样,那么其用量是多点好还是少点好?当然是少点好,前提是能完成工作任务,把血糖降下去。
也就是说,在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胰岛素用量越少越好,用量越少说明你的工作效率越高,胰岛素抵抗越轻。
比如:我启动低碳前,空腹血糖5.8,空腹C肽0.47;低碳2个月后,空腹血糖5.6,空腹C肽0.27。
说明了什么?1)说明低碳下用更少的胰岛素把血糖管得更好;2)说明低碳下胰岛素的工作效率更高,胰岛素抵抗更轻;3)说明低碳饮食需要的胰岛素量少,正常饮食需要的胰岛素量多,高碳饮食需要的胰岛素量更多。
4、并发症是来自高血糖还是高胰岛素血症?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并发症主要是来自持续的高血糖和剧烈的血糖波动,于是大家特别关注降低高血糖和控制血糖波动,在降低高血糖的过程中,不惜用促泌和注射的方法大量使用胰岛素,包括内源性胰岛素和外源性胰岛素。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高胰岛素血症!只管降低血糖,全然不顾滥用胰岛素带来的高胰岛素血症及其危害!视乎只要血糖降下来,就万事大吉了,管你是咋降的。
这是猫论的翻版:不管白猫黑猫,管好血糖就是好猫。
那么,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有哪些?什么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什么说高半胱氨酸血症是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关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里不作进一步展开,但要记住以下结论:高血糖可怕,高胰岛素血症更可怕。
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和不受控制的血糖波动,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这一点早已形成共识;但是,即使血糖控制达标甚至波动也不大,只要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就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样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5、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问题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视乎没有争议,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视乎存在问题。
上面说过,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效力下降,为平抑血糖,你那可怜的小姨子在你的逼迫下,已经为你提供了超量的内源性胰岛素,你的身体已经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此时如果血糖仍不理想,按照《指南》的推荐,就会继续额外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名曰(3+1),这样的治疗岂不是在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吗?这样的治疗,即使把血糖打下去了,却加重了高胰岛素血症。
怪不得有人说,胰岛素治疗并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有人认为: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就是个错误,全世界都错了,全世界的指南都错了。
其实,任何一种治疗方案都有利有弊,胰岛素强化治疗也不例外。
好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只是一个短期过程,不是一个长期操作,而且主要这对那些血糖异常升高的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具有高糖危象,突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风险极高,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如果不及时解除他们的高糖危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因此,失去控制的高血糖所带来的高糖危象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的形成及其危害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关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利弊,请延伸阅读以下文字:关于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1)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概念简单说,胰岛素强化治疗就是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快速解除高糖毒性(指长期的高糖刺激造成胰岛β细胞凋亡或胰岛素敏感度下降),保护尚存的胰岛β细胞,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
2)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对象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3)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的快速解除高糖毒性,保护尚存的胰岛β细胞。
4)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条件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 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
但这并不是必须,而是一种建议或者只是可以考虑进行,如果具有其他危险因素比如年龄过大、身体状况不佳或本身意愿不强就没必要进行。
5)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周期临床上一般用2周-3月。
6)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标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可暂时不以HbA1c达标作为治疗目标。
7)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案在对患者进行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和糖尿病教育的同时,强化治疗方案包括:1)基础+餐时胰岛素,1-3次/d;或2)预混胰岛素,2-3次/d;或3)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
8)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好处强化治疗可以使血糖一段时间内接近正常,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并发症风险。
有研究证实: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改善β细胞功能,将近53%的患者一年内,不用任何药物也能够控制好血糖,且能改善β细胞功能。
简单说,就是可以使短期达标,但这种短期达标并不是治愈,而是缓解,因此建议患者应继续使用一段时间药物,以期稳定血糖并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
9)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弊端第一,既然是短期强化,就不能长期使用胰岛素,否则就可能使胖糖更胖。
第二,仅适合血糖较高的人,如果血糖不太高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第三,强化治疗只能在医院进行。
6、结论如果你能确定自己自身分泌的内源性胰岛素,再加上额外施打的外源性胰岛素,二者加起来总量在20u到50u之间,就不成高胰岛素血症。
如果内源性胰岛素的量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了,就不该再打胰岛素,反而应该想办法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才是。
当然,前提是血糖不能失控。
如何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如何节约胰岛素?如何少用胰岛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句话,就是要规避高胰岛素血症,就是要改善胰岛素抵抗!有人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低碳饮食!只有低碳饮食,才能规避高胰岛素血症;只有低碳饮食,才能绕开胰岛素抵抗。
低碳饮食真的就是唯一的办法吗?除此之外,难道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其实,只要能把血糖控制住、控制好、控制稳,尽量少用胰岛素,啥办法都行。
比如:1)低GI饮食;2)低GL饮食;3)低II饮食;4)低能量密度饮食;5)高营养密度饮食。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总热量: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
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
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
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
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
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