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运动的控制

第八章运动的控制


❖ 皮层延髓束→ 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 → 控制面部的肌肉运动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3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1、初级运动皮层 ❖ 刺激中央沟的前面皮层引起特异运动,且
刺激的阈值最低,这个区域称为初级运动皮 层。 ❖ 运动皮层的分布虽然有躯体定位规律,但 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图谱。
10.02.2021
第八章 运动的控制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一、概论
❖ 1、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都是由运动组成。 ❖ 2、名词解释: ❖ 运动:含义较广,全身的运动,每条肌肉的收缩。
❖ 动作:指有秩序的多个肌肉群的活动组成的运动。
❖ 行为:比较抽象,可以指一个动作,也可以指一系 列的动作,而且它还有一定的目的、意义。
❖ 面枕叶皮质受损的患者,不能描述物体大小, 形状或位置,但能够伸手去捡起它,行走时能够跨 过这些物体或围着它转圈。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6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二、脑干对运动的控制 ❖ 脑干在运动控制中是最低级脊髓以上的中
枢。 ❖ 1、脊侧束又称锥体束:起源于大脑皮层,经
脑干后交叉到对侧的脊髓,控制肢体运动。 ❖ 2、腹侧中间束:包括许多来自运动区、辅助
腱器放电增多,而肌梭的放电减少或停止。 ❖ 主要检测肌肉的张力。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6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3、神经肌肉接头 ❖ 指在运动神经纤维与肌纤维连接之处,
突触递质为乙酰胆碱。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7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三、运动单位和脊髓反射 ❖ 运动单位:是指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们
❖ 前额叶损害可以出现主动性丧失以及人格变化等。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5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B.后顶叶皮层
❖ 左侧后顶叶皮层与语言文字信息加工有关,右 侧后顶叶皮层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
❖ 顶后叶损伤的患者能够精确地描述他所见之物, 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棱角,也能够走向声音来源 的方向,但是不能走向他所见之物的方向或伸出手 去抓它。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0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D.小脑皮层的细胞构筑和排列方式:普肯耶细胞 层是单层的大细胞胞体逐个排列而成的平面,平行 纤维垂传行其间,与普肯耶细胞的树突分支形成兴 奋性突触。
❖ E.神经冲动的传导:传入的兴奋冲动通过平行纤 维逐个引起普肯耶细胞兴奋,第一个普肯耶细胞发 出抑制性冲动,到小脑深核和脑干腹侧核。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2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C.皮层性小脑(又称新小脑):指小脑半 脑的外侧区,接受大脑皮层各区的输入,传 出到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前区,主要参与随 意运动的发起和计划,另一个重要作用为运 动定时。损伤时,临床速度和节奏的紊乱, 也不能判断两个长短不一的声响。
❖ 小脑的其它功能:对感觉刺激有反应。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1、肌纤维的组成 ❖ A.平滑肌:内脏器官 ❖ B.心肌:心脏 ❖ C:骨骼肌:躯体 ❖ 骨骼肌纤维:
❖ 慢肌纤维:含大量肌红蛋白,血管丰富,受直接刺 激时产生较慢的收缩,而且不易疲劳。
❖ 快肌纤维:被刺激时,产生快的收缩,易疲劳,主 要用于产生强烈但保持时间不长的收缩。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9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A.小脑的传入纤维:前庭、脊髓及大脑皮层 ❖ B.普肯耶细胞:是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的核心,
它的轴突构成小脑皮层的唯一传出途径,它是一个 抑制性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释放递质GABA,强 烈抑制小脑深核和前庭核的活动。 ❖ C.平行纤维:是颗粒细胞的轴突,是一组相互平 行的神经纤维,它是唯一的兴奋性神经元。
标的运动一致,运动平稳。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9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2、抛射式的和连续的运动控制 ❖ 抛射式的运动是快速的,它的轨道是刹那
间的暴发力决定的,射发后不能改变。 ❖ 连续运动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都不断受到矫
正的运动。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0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3、中枢程序和周缘策动的概念 ❖ 是和反射性质的运动概念相对立的,在正常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8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三、运动的可塑性:学习的和有意的动作 ❖ 1、前庭动眼反射的可塑性及其机制 ❖ 举例证明小脑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是一个极重
要的结构 ❖ 2、运动的学习 ❖ 3、中枢预制程序和动作的控制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9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小脑的运动学习功能。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3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 基底神经节是指皮层下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 ❖ 1、核团的组成 ❖ 2、纹状体与大脑皮层之间的回路 ❖ 基低节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传入,投射至
❖ 另一类肌纤维的特性介于两者之间。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4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2、感受器 ❖ 肌肉内的感受器提供有关肌肉的长度、张力及其变化的信息。 ❖ A.肌梭感受器:呈梭形,位于肌纤维之间,肌梭内有两种
感受器,初级感受末梢和次级感受末梢。 ❖ 初级感受末梢主要检测肌肉的长度变化速率,次级感受末梢
❖ 主要控制颈部、肩部和躯干的运动,这些运动都 是双侧的,受损影响行走、转身等动作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8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三、小脑在运动中的功能 ❖ 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
和协调随意运动。另外,小脑在技巧性运动 的获得和建立过程中发挥运动学习的作用。 ❖ 1、小脑的内部结构及纤维联系 ❖ 小脑皮层分三层:分子层,普肯耶细胞层, 颗粒层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4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3、孤立的脊髓不能实现完整的行为,它的主 要工作只是控制两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循环的 抑制,做简单的摆动动作,当然也能利用直 接传入脊髓的信息及时地改变伸肌或屈肌的 收缩程度和它们的调整活动模式。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5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3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一、脊髓对运动的控制 ❖ 1、1947年,谢灵顿研究脊髓的运动系统 ❖ 2、脊髓动物: ❖ A.搔反射:是由中枢程序控制的。 ❖ 在搔痒时,脊髓中的搔动作模式的发生器送出信号,经脊髓
小脑腹束到达小脑,小脑根据这种信号发出调节性的指令给 前庭核,这一整套程序,在没有传入信号的情况下,都是通 过脊髓内在的神经连接来调理的。 ❖ B.行走:是中枢程序化的循环控制;脊髓内在的机器和周 缘感觉输入的交互作用。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2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一、大脑对运动的控制
❖ 运动控制的最高水平是大脑皮层运动区。
❖ 皮层脊髓束(锥体束)→ 内囊→ 中脑腹侧 →在延髓集合成 锥体→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 外侧皮层脊髓束 →脊髓的 背外侧→ 脊髓运动神经元→ 控制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

❖ 皮层脊髓束(锥体束)→ 内囊→ 中脑腹侧 →在延髓集合成 锥体→少量不交叉→ 腹侧皮层脊髓束 →脊髓腹侧→ 投射 双侧,支配躯干中线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 二、超脊髓的控制 ❖ 一个健全人的一切行动都涉及大脑皮质、小
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的交互作用。 ❖ 1、脑的活动和运动的时间关系 ❖ 实验发现,运动皮质细胞的放电比肌肉收缩
约早60ms,另外,基底神经节、小脑、丘脑 腹外侧核的细胞放电都在动作出现前放电。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6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生理心理学
24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2、初级运动皮层附近的运动区域
❖ 这些区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运动的控制,称为 次级运动区。
❖ A.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
❖ 通过额桥小脑束等皮层下的环路联系。在运动 的计划过程中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前额叶皮质, 非常活跃,在运动的准备过程中也很活跃,而在运 动本身发生时兴奋性下降。
❖ 3、人所有动作都是神经控制的肌肉群的收缩模式 的产物。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二、肌肉
❖ 肌肉在接收神经信号后产生收缩或舒张,肌 肉的活动产生力,作用于身体的有关部位而 产生运动。
❖ 肌肉是最主要的运动器官。
❖ 每一个肌肉只能向一个方向收缩,向两个不 同方向运动时,需要两组作用相反的肌肉, 称为拮抗肌。
经元的完备的指令。 ❖ 另一种方式是预先的计划不十分完备,在
执行中由各个脑区发挥不同的作用,即所谓 的功能分工,某一脑区在一定的时间专门给 身体的某部一个运动的命令。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1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大脑皮质的运动区的作用是根据肌肉、关节 和皮肤感受器反射的信息不断地衡量运动的 情况,给脑提供有运动后果的信息,以便及 时地修改运动的指令
运动区以及其他部位的纤维。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7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A.网状结构脊髓束:是控制躯体运动和姿势的重 要中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