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韵律与节奏的关系
相同之处:是它们都能使人产生对音响的美感。 不同之处: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重复是 产生韵律的前提,简单有力,刚柔并济,而节 奏变化复杂,通过强烈的节奏,能使人产生高 山流水的意境。 节律是节奏与韵律所引起美感的总称。
在园林中的节律。如:行道树、花带、台阶、 磴道、柱廊、围栏等都具有简单的节律感。复 杂一些的如地形地貌、林冠线、林缘线、水岸 线、园路等的高低起伏和弯环曲折变化,还有 静水中的涟漪,飞瀑的轰鸣,溪流的低语,空 间的开合收放和相互渗透和空间流动,景观的 疏密虚实与藏露隐显等都能使人产生一种有声 与无声交织在一起的节律感。
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形和一致性, 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十分相似的园林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 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郁闷单调。)
一、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
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和景观要求, 把各种内容和各种景物,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 合理布局,是实现多样统一的前提。
A、单位尺度引进法 即应用人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来确定 群体景物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合乎尺度规律 的园林景观。如: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
B、人们的习惯尺度法 是指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 为准,来确定风景空间及各景物的具体尺度。 如:亭子、花架、凳子、房屋等。
第六章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第一节 比例与尺度 (一)比例:是研究物体(长宽高)三者之间 的关系,使客观景象和人们的心理经验形成一 定的比例关系,使人得到美,就合乎比例了。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明了“外中比”即 “黄金分割”1:0.618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符合“黄金分割”比例: 如,人身高各线之比,五角星等。在国外被过 多的应用,如建筑,园林等。
8、质感对比
在园林绿地中,可利用植物、建筑、道路、广 场、山石水体等不同的材料质感,造成对比, 增强效果。 利用材料质感的对比,可造成雄厚、轻巧、庄 严、活泼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不同材料质地给人不同的感觉,如粗面的石材、 混凝土、粗木、建筑等给人感觉稳重,而细致 光滑的石材、细木等给人感觉轻松。
单调 丰富
三、建立次要景物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
在众多的次要景物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是构图达到统一的重要手段。各次要景物之间 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成为整体构图中不可缺少 的成员。
四、调和与对比
构图中的各种景物之间的比较,差异小的景物 组合在一起,即调和;差异大的景物组合在一 起,即对比。
(一)调和
5、明暗的对比
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空间明暗的对比,加强了 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变化。“明”给人以开朗 活跃的感受,“暗”给人以幽深与沉静的感受。 一般来说明暗对比强烈的空间景物易使人振奋, 明暗对比弱的空间景物易使人宁谧。游人从暗 处看明处,景物愈显瑰丽灿烂,从明处看暗处 则景物愈显深邃。
6、虚实对比
1、形象对比
有长宽、高低、大小、粗细、方圆等不同的形 象对比。通过对比使长者愈显其长,高者愈显 其高,大者愈显其大,反之亦然。如:天安门 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颐和园中的主题建 筑佛香阁;留园的冠云峰等等。
2、体量对比
把体量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则大者愈显其大,小者愈显其小。 把两个体量相同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不同 的空间内进行比较,能给人不同的量感。如: 两块体量相同的峰石,一块置于开阔的草坪上, 一块置于闭合的天井里,则前者会感其小,而 后者会感其大。这就是“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 的道理。
六、节律
(一)韵律与节奏 韵律: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在诗歌中 音的高低、轻重以及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 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出现以及 句末或行末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合时,构成韵律。 节奏:是音乐术语,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 节奏,其中节拍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 定的规律,
1、对称均衡
也叫静态均衡:在主轴两边景物以相等的距离、 体量、形态组成均衡,如规则式园林中各要素。 静态均衡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理性的严谨、条理 性和稳定感,一般用来陪衬主题。
2、不对称平衡(拟对称平衡or动态平衡)
主轴不在中线上,or两边的景物在形体、大小、 及与主轴的距离不相等,但两景物又处于动态 的均衡之中。 动态均衡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偏差性的自由灵 活,它予人以轻松活泼的美感,充满着动势。
(二)韵律与节奏是风景连续Fra bibliotek图中达到 和谐统一的必要手段
1、连续韵律 A.图案相同,距离相等重复出现的。 B.图案形状不同,但图案大小近似,距离相等重 复出现的。 2、渐变韵律:连续出现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 一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加大或变小,逐渐加宽或 变窄,逐渐加长或变短的韵律特征。 3、交错韵律: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要素按一定规 律相互交错变化。
虚予人以轻松,实予人以厚重。在园林中,山 是实,水是虚;建筑是实,庭院是虚;建筑四 壁是实,内部空间是虚;墙是实,门窗是虚; 岸上的景物是实,水中的倒影是虚。虚实之间 互相穿插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园林 的景观变化万千,玲珑生动。
7、色彩对比
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和色度的对比。 园林中色彩要有主有次,有统一也应有变化。 园林各种要素之间都有色彩对比,植物,建筑, 山石,道路广场的铺装,雕塑等等。 特别应注意色彩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牡丹 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在黑绿色松柏林的前面 一株新绿的杨树,特别显出浓淡的对比。
调和和对比的区别就在于差异的大小,前者是 量变,后者是质变,因而成了矛盾的对立面, 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而在园 林艺术构图中,如果只有调和,没有对比,则 构图欠生动;如果过分强调对比而忽略了调和, 又难以达到谧静安逸的效果。
五、渐变
渐变是按一定顺序发生、发展的、连续的、逐 渐的变化。通过渐变的形式,把两个对立因素 统一在同一构图之中。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既 含蓄又富于变幻的情思。
3、方向对比
在规划设计中的主副轴线形成平面上方向的对 比;山与水形成立面上方向的对比。
4、空间开合收放的对比
颐和园中的苏州河的河道由东向西,随万寿山 后山脚曲折蜿蜒,河道时窄时宽,两岸古树参 天,影响到空间时开时合,时收时放,交替向 前,通向昆明湖。 合者,空间幽静深邃(使人沉静) ;开者, 空间宽敞明朗(使人兴奋)。
C、尺度与环境的相对关系 一件雕塑在展室内显得气魄非凡,移到大草坪、 广场中则感到分量不足,尺度欠佳;相反一座 大假山在大水边奇美无比,而放到小庭院则必 然感到尺度过大,拥挤不堪。这都是环境因素 的相对关系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景物与环境尺 度要协调和统一。
第二节 多样统一规律在园林构图中的应用
多样统一:把众多的事物,通过某种关系联系在 一起,获得了和谐的效果,这就是多样统一,即 有机的统一,or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一件艺术品缺乏多样性和变化,就产生单调感; 同样缺乏和谐和秩序,作品就产生杂乱无章的效 果。在园林中的指:园林中各要素,他们的体形、色彩、
就整个园林而言,主景是全园的重点和核心, 他是园林空间构图的中心,是主体或主题所在, 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点,也是精华所在,具有压 倒群芳的气势,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配景起 陪衬主题的作用,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
如:西湖:以西湖为主题,西湖中的孤山、小瀛洲、阮 公墩、湖心亭及苏白二堤为配体。如果没有配景就会显 得单调;相反西湖的风景就有了高低、层次和深度,景 观就丰富多了。
二、调整好主从关系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这句话正 好说明主配关系。在传统画论中,既强调主景突 出,又重视配景的烘托。如元代汤垕《画论》所 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等等。重视主 景突出,具有压倒一切之势。 “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山盘互,主峰乃厚” 强调配景对主景所起的作用,主景须配景来扶持。 “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这些论点都说 明了主景突出,客景烘托的主配关系。
调和的景物是温和的、统一的,在园林上主要 通过布局形式,造园材料等方面的统一、协调。 如:把美学形状相同或相似的景物配置在一起。
图片
(二)对比
对比: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使彼此不同特色 更加明显。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新鲜、兴奋的景 象。 所有的长宽、高低、大小、形象、光影、明暗、 浓淡、深浅、虚实、疏密、动静、曲直、刚柔、 方向等等的量感到质感,都是从对比中得来的。
尺度:是指人与物的对比关系。 比例只能表明各种对比要素之间的相对数比关 系,不涉及对比要素的真实尺寸,仿佛照片的 放大和缩小一样,缺乏真实的尺度感。
功能、审美、环境等特点决定园林涉及的尺度。 但如果视觉尺寸小于或大于真实的尺寸就会产 生特殊的感受。
在园林造景中,引进尺度的方法有
比例在园林上的应用 如:建筑(广场)的体量,长宽;雕塑的高低 及与周边景物的对比;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对比 及局部景物与整体的对比。他们之间有一定的 比例关系(但并不全是黄金分割)。 园林中的比例就是让景物与景物及景物与整体 之间合乎人们的心理经验(感受),不一定是 黄金分割。
(二)尺度
9、疏密对比
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如:群林的林 缘变化是由疏到密和由密到疏和疏密相间,给 景物增加韵律感。
10、动静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动静对比在园林中表现在各个方面,动是绝对 的,静是相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木本身 的千姿百态就蕴藏着一种动态美。亭、台、楼、 阁等园林建筑原本是静止的,但它的飞檐翘角 在静穆中有飞动之势,静态中有动势之美。还 有动势对比(拟对称均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