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谈一谈园林艺术构图法则中的平衡与稳定.ppt
谈一谈园林艺术构图法则中的平衡与稳定.ppt
百问百答微课件 谈一谈园林艺术构图法则中的均衡与稳定
、均衡
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宇宙组成的五大要素:金、木、 水、火、土,其字形基本是左右对称、上小下大的。而在 西方“对称”一词与“美丽”同义。构图上的不稳定常常 让欣赏者感到不平衡。当构图在平面上取得了平衡,我们 称之为均衡;在立面上取得了平衡,我们称之为稳定。
(二)不对称均衡
有对称,就有不对称。不对称的构图可以使园林显得
多样化和无限生动,使单纯变得复杂,或是产生空白的构 图而耐人寻味等。人们早期在追求对称均衡的同时也注意 到了一些不对称却也能保持平衡的现象;当人一手提起重 物时,另一只手会自然扬起来以保持稳定;奔马、飞鸟也 给人同样的感受。在自然景观中,山峦的起伏、河流的曲 折、植物的群落、云霞的飘移,都绝少构成天然对称和几 何规整的形式,但它们都统一在大自然的美妙韵律当中, 具有内在的和谐。因此,自然景观的非对称画面,能够深 深地拨动人们的心弦。
对称是从希腊时代以来就作为美的原则,应用于建筑、 造园、工艺品等许多方面。对称本来是规则性很强而易于 得到平衡,因此容易获得安定的统一,具有整齐、单纯、 寂静、庄严的优点。可是另一方面也兼备了寒冷的、坚固 的、呆板的、消极的、古典的、令人生畏等缺点。对称之 所以有寂静、消极的感觉,是由于其形状易用视觉判断。 见到一部分就可以类推其他部分,对于知觉就产生了不抵 抗。对称之所以是美的,是由于部分的图样经过重复就组 成了整体,因而产生一种韵律。
(三)质感均衡
苏州园林里主体建筑和堆山、小亭常常各据一端,
隔湖相望,大而虚的山林空间和较为密实的建筑空间分 量基本相等。在重量感觉上一般认为建筑、石山分量大 于土山、树木。同一要素内部给人的印象也是有区别的 ,如大小相近时,石塔重于木阁,松柏重于杨柳,实体 重于透空材料,色彩深的重于浅的,粗糙重于细腻, ……例如一块顽石可以平衡一个树丛,体形上的差异虽 大,但从质感上却使人觉得平衡,因为人们经验上都熟 悉石头重于树木,本来二者是不平衡的;但是经过园林 艺术家的权衡之后,石头不多放,树木成丛种植,结果 感觉上就均衡、和谐了。
二、稳定
上小下大在远古曾被认为是稳定的惟一标准,把金字
塔献给至尊的法老,因为它和对称一样可以给人一种雄伟 的印象,而古人大都将宏大的气魄作为决定事物是否美丽 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稳如泰山”就是一种概括。但 长久以往地使用三角形构图不免使人感到千篇一律,这是 因为地球引力强加于人使得物体重心越靠近地心就越稳定 。一旦人们在技术上有可能不依赖于这种上小下大的模式 而仍可使构筑物保持稳定的话,他们是乐于尝试新形式的 。中国假山讲究“立峰时石一块者,……理宜上大下小, 立之可观。或峰石两块三块拼缀,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 舞之势。”现代社会里由巨大的建筑到生活用品类似的情 况屡见不鲜。赖特的流水别墅就是杰出的例子,他打破了 传统的建筑造型,既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又有着鲜明的特 色。
在园林布局中均衡可以分为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和 质感均衡,一般在主轴线两边以相等距离、体量、形态组 成均衡称为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是主轴不在中线上,两 边的景物在形体、大小、与主轴的距离都不相等,但景物 又处于动态的均衡中。
(一)对称均衡
在自然界存在着很多对称现象,如人体的双手、眼、 耳等,植物的对生叶、羽状复叶等。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 遇到四周景物是对称的,如路旁的电线杆、行道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