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拾遗简介
《本草拾遗》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是陈藏器(公元741年(辛巳年),唐开元29年)所编著。
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
《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
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注解、修订、补充,但还有被遗漏而未载于本草的药品。
“故别为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共十卷。
”
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
《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
本书编著成功,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容,对医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所以李时珍对其极为推崇,评价它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
《本草拾遗》共10卷,分为3部分。
兼顾药学理论和实际应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序例1卷,相当于药物总论。
拾遗6卷,共载《新修本草》未收之药692种(一说712种)。
每药详述药名、产地、性状、采制、性味、毒性、药效、主治、禁忌等。
解纷3卷,主要是解决旧本草著作药物记载之纷乱,考证品种,订正讹误,辨析形态、性味相似易于混淆者,现知论药269种。
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既吸收了众多的民间医学成就,也勇于实践,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应用都有自己的创见。
清代全祖望因陈藏器的医学贡献,称其为“四明医学之初祖”。
《本草拾遗》的内容丰富广博,对于祖国医药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