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记者模拟体验没有“中国制造”生活(图)2007-09-30 05:33:42 来源: 杭州网(杭州) 网友评论 365 条点击查看核心提示:针对最近屡屡有媒体对“中国制造”出现一些问题的报道,日本一位记者决定模拟体验一天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他得出的结论是日子根本没法过。
没有中国制造,这个房间基本要搬都市快报9月30日报道清水美和是日本东京的一位资深新闻评论员,因为最近屡屡有媒体对“中国制造”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夸张报道,他决定模拟体验一天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
他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首先,我要声明:如果想挑战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那简直是徒劳。
”睡成了问题如果没有了中国产品,我首先想到的是睡觉问题。
我家的寝具差不多都是中国产的。
一张床在有钱人光顾的高档店,价格会是普通家具店的四到五倍。
当然,我只能选择后者。
而在普通家具店里,床、床垫、被子、甚至床单也是中国制造的。
假如没有中国产品,我的寝具岂不都要重新购置?否则,我就只好每晚拿纸板当床垫,上面再铺几张报纸睡了。
没有了中国产品,还有件事让我为难,我的IBM电脑是在中国组装的。
时下的报社,没有电脑恐怕一篇稿子也没法写。
另外,变压器、网卡、闪存等附属品大多也是中国生产的。
穿成了问题清早起床,我发现自己的内衣和衬衣全都是中国产的。
有几套西装是日本产的,可是领带多数印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就连我在海外买的名牌皮包,也是中国货。
没有中国产品的话,那我只好不穿内衣和衬衫,只套着西装,手提塑料袋上班了。
那将多尴尬啊。
日本的工薪族里,不少人像我这样,在东京郊区离地铁站较远的地方买了房。
上班时,我通常骑自行车去地铁站,那辆自行车就是“中国制造”。
如果没有了中国产品,那我只好步行了。
普通自行车店有非中国产的自行车吗?店主回答说:“全是中国的。
”再想想,自己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机、电子词典、录音机等物品,即使产地署名日本或欧美,也有很多零部件或者组装地是在中国。
家里的空调、风扇、微波炉,明明是日本品牌,可它们仍然是“Madein China”。
吃成了问题午饭时我想躲避一下中国货,可马上发现,即使是荞麦面、腌菜、裙带菜等日本食品,原料大部分也是从中国进口的。
在外边吃饭时使用的卫生筷就更不用说了。
晚上,同事们相约去串烤店里喝杯啤酒。
据店家说,店里烤制的鸡肉串都是事先在中国穿好,冷冻后运来的,店里早就没有专门往扦子上穿鸡肉的小工了。
另外,配啤酒吃的毛豆也大多来自中国。
太太说:“如果生活中没有了中国产品,那饭就没法做了。
”的确,洋葱、大葱、胡萝卜、竹笋等蔬菜,鳗鱼、扇贝等海鲜以及鸡肉、猪肉,甚至酱油等调味料,也大多产自中国。
另外,厨房里的锅、杯子、盘子、叉子等厨具和餐具,也有中国产品。
在日本,或许有一部分人可以不吝惜金钱,买高级家具、穿品牌服装、吃高档料理,过着没有中国产品的日子。
可即使是他们,也不可避免在外出吃饭时接触中国货。
而像我们这样并不宽裕的中低收入消费者,早已成为中国产品的忠实拥趸。
关注是因为我们太依赖最近,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
日本一些超市的生鲜食品柜台,一贯占有绝对数量的中国蔬菜、海鲜、肉类制品日益减少。
据店员讲,这是受到中国食品安全报道的影响。
“中国产品不安全”的意识正在日本消费者中蔓延,可是据厚生劳动省对2006年进口食品违禁率的统计显示,中国商品仅有0.09%,低于美国的0.12%,更不在加纳(8.79%)、巴拉圭(3.98%)、厄瓜多尔(3.91%)等十个最差国家之列。
中国产品的违禁问题却最遭非议,这完全是因为我们非常依赖中国产品。
不过,中国的生产者们要认识到,正因为他们拥有引以为豪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不得不依赖他们,他们也因此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过去,日本的产品在欧美也一度是“便宜和质量差”的代名词,但我们从未间断过对产品品质的不懈努力。
因此在劳动成本不再占优势的现在,我们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
对于中国产品或者食品来说,现在正是这个漫长和艰难过程的开始,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跨越这个阶段。
2009-08-20 09:26:03来自: 幽篁《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One Family's True Life Adventure in the Global Economy ),莎拉·邦乔妮(Sara Bongiorni)著,威莱出版社(Wiley)2007年6月29日出版,精装本235页,定价24.95美元。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象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中国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促使全球废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以致世界各地的盗贼纷纷去偷窃铁制窨井盖(见詹姆士·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
各国政要纷纷将目光投向北京,诸多媒体先后进行有关中国的封面或专题报道,出版界也推出了大批以“中国世纪”、“中国公司”为名的著作;一些学者甚至根据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出现的“中国热”,提出中国的成功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华盛顿模式”的发展道路,现其所缺的只是一套圆满的“主义”而已。
这无疑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但却真正融入全球化进程长达一个半多的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对此,一个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所谓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深入千家万户,并逐渐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以致于许多人会问:现在没了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妮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事情源于2004年的圣诞节。
在那一年的节日庆典过后,准备清理家居时,邦乔妮突然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制造”正在占领她的家庭: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
于是她把家里所有的用品分“中国制造”和非中国制造两类进行了一次盘点,结果发现总共39件用品中,“中国制造”25件,非中国制造14件,也就是说,64%是中国产品!美国的圣诞节简直已经成为中国人制造出来的节日!这一发现让邦乔妮觉得不安。
她说服了她的丈夫,做出了一个决定,从第二年的元旦开始,一直到年底,整整一年都不再购买新的中国制造产品。
邦乔妮表示,这样做并非为了惩罚中国,也非为了什么就业问题,她仅仅是想借此评估一下“中国制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了美国人的生活,需要多大的代价和多久的时间才能达到放弃购买中国产品的习惯,以及这样做会带来多少不便,等等。
结果如何呢?首先碰上的就是她四岁儿子的球鞋问题。
原有的鞋已经太小,无法再穿。
为了给他买一双新鞋,邦乔妮四处找寻,弄得疲惫不堪,在经过两周的奔波之后,终于再也受不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
而一双中国产运动鞋才10美元,这让邦乔妮着实有些心疼。
随后的麻烦更是接连不断: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邦乔妮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在厨房里找出一盒落满灰尘的但仍印有“中国制造”标志的蜡烛来,将就用了一下;一个旧抽屉从一月起就拉不开了,但却找不到非中国制造的修理工具;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极度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扑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
最后,她的丈夫决定自己缝睡袋给小孩,甚至自己做木船和吉他,但是邦乔妮担心,到时他会发现连针线和其它一些小零件都是“中国制造”!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
最麻烦是的儿童玩具--对美国家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玩具,对美国家庭渗透最深的对象是儿童。
总是去买丹麦产的“乐高”(Legos)玩具作为生日礼物给他的朋友们,邦乔妮的儿子开始厌倦了。
为此他发起了一场“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
一天早晨,他们一家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儿子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南瓜玩具,他哭着说:“我们已经很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
”他为此纠缠了邦乔妮一天。
第二天早晨,邦乔妮不得不去商店买下了那个玩具。
的确,就像经济学家纳罗夫(Joel Naroff)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美国2006年进口的1.7万亿件商品中,约15%来自中国,其中多数是沃尔玛或其他零售商的常见商品,属于一些中低阶层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
邦乔妮说得好:“有时我也担心就业机会流失到海外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总是最终战胜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
”这说明,“中国制造”已经在无形中影响和侵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当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鸡正在俘虏中国下一代的时候,中国玩具则在控制着美国下一代。
邦乔妮这样写道:“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生活简直是在与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
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天晚上,我的儿子告诉我,一想到…中国购买季‟即将来到,他就感到很开心:…希望我们不要再有抵制中国产品年了‟。
”她的结论是:“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
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长期担任商业新闻记者的邦乔妮一直撰写有关国际贸易的新闻稿件。
“我曾看过美国商业部的(美中)贸易统计,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我认为它与我无关,”但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后,我得到一个…中国已经深深介入我们生活‟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邦乔妮的一年痛苦体验虽然说明了“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实际上,中国产品的优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之上的,一旦失去这一优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不明显,最终有可能被印度制造或越南制造取代。
事实是,目前的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老龄化和劳力不足的迹象。
更为危险的则是,“中国制造”当前在全球范围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信誉危机,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有问题的水产品……,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制造”的打击很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都是“中国制造”的远忧近虑。
据《商业周刊》近期的一篇文章报道,瑞士的DSM营养产品股份公司过去不管如何尝试各种推销战略都收效甚微,但在出现了“中国制造”危机以后,情况就不再是这样了,“非中国制造”一下子成为主要的卖点。
报道还说,像DSM这样打“非中国”牌的食品公司在欧美还有不少。
这还仅仅是欧美,假如印度和越南这些国家也“趁火打劫”的话,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