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1、学生能独立进行的; • 2、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 • 3、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 •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
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 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 之。”(Vygotsky,1978)
学习最佳期
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
• 社会发展 • 文化传承 • 文化工具
Hale Waihona Puke 心 理 发 展 的 原 因 物质或技术工具:书、钟表、计算器

心理工具:语言、文化、科学理论等 概念、符号、原理或规律
交往获得
内化发展
三、应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 最近发展区 •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 学习最佳期
传统认识论与发生认识论的比较
柏拉图 理念论“回忆 说” 强调知识的先验论


统 生 洛克
经验论“白板
说” 强调后天学习的结
认果



论 论 康德 批判哲学辩证思 想 认识的感性、知性、理
性三分法
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 起源 和历史发展
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以 心理学为桥梁,用运算逻 辑描述认识的结构和功能 达到认识论的结论
《思维和语言》(1934)
主要内容
• 一、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二、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 三、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应用——教学
与发展的关系 • 四、内化学说
➢一、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 理机能。 •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 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 一样是以及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间接经验,即社会 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不再受生物 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 题进行研究。是跨学科的 理论
内外因相
互作用


只讲外因
皮亚杰 集大成

只讲内因 重 要

内因和 发展
外因和

发展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关于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A、认为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与质的变化;
适B、应心是理通、过智两力、种思形维式既实不现是的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
组合性增强。 4.心理活动具有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 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 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 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 质的心理机能。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 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探索人类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等问题。
•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 理学。
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 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 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
4岁的安妮第一次做拚图游戏。她一开始无从下手, 爸爸坐到她身边建议她最好先把有拐角的图片放在 一起,然后指着一个图片拐角边缘的粉红色区域说: “让我们来找一下另一块粉红的。”……当安妮又 做不下去的时候,爸爸就会把两个相连接的部分拼 在一起并有意引起她的注意。当安妮拚对时,爸爸 及时表扬她。安妮逐渐掌握拼图要领和技巧后,爸 爸退到后面让她渐渐独立完成。
• 新的高级心理活动,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 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 行”。
第四节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 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 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 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 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 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 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 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 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 障碍。
内化学说
• 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 号就能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 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 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 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
•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 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
• 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 • 符号是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业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 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二、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 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 程。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生平
1896 莫斯科 1917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1924 《反射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926 《教育心理学》 1931 《高级生理机能发展史》 1934 《思维和语言》 1934 去世
• 维果茨基的重要论著: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25) 《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6) 《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1929) 《儿童心理发展问题》(1929~1934)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 《心理学讲义》(19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