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
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2、自主对羞怯(2-4岁)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6、亲密对孤独(18-25岁)7、创生对停滞(25-60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三)新老精神分析的比较第三节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论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二)心理发展观1、环境决定论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是通过学习在其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故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被试:B.Albert 11个月)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②反对体罚儿童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3、强调强化的作用: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研究了①定时强化,②定比强化,③变时强化,④变比强化(二)理论应用于实践①发明育婴箱②行为矫正③程序教学: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三)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1、优点: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缺点: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较机械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 1925-)(一)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单向决定论:环境决定论B=f(E), 个人决定论B=f(P)单向的相互作用:B=f(P,E)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B=f(P※E)(二)发展观点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a、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b、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通过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c、强调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d、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三)研究:1968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四)评价1、贡献:a.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赋予全新的定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b.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2、存在问题:a. 否定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妥当b. 实验室情景下的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
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基本观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区分出两种心理机能: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思维(概念)形成的4个阶段a、混沌思维阶段(语词尚不起作用)b、复合思维阶段(语词开始起作用但不占主导)c、前概念思维阶段(能运用语词但不是真正的概括)d、概念思维阶段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距离或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及其同事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闻名于世,因其活动多在日内瓦大学,故称其为日内瓦学派特点:主要使用临床谈话法,综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一、基本观点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
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②同化(assimilation):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2、刺激-反应关系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过程:S→ (AT) →R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应二、对影响因素的看法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4、平衡化三、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内化了的动作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动作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①图式:感知-动作图式②特点: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③实验:客体永存性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1.5/2-6/7岁)①图式:表象图式②特点: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③实验:a:守恒实验:数量、质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b、自我中心思维:三山实验后来的发展:观点采择能力(Role-taking):个体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事件或事物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个体用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系统性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