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 2章-绪论-城市道路设计
第1 2章-绪论-城市道路设计
时等也都要应用设计车速。
④与运行车速关系
当设计车速高时,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而设计 速度低时,运行速度高于设计速度,说明设计速度 与运行安全有关
一、设计速度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 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 0.4 倍~0.6 倍。
• 在立体交叉范围内,主路设计速度应与路段一致, 匝道及集散车道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 0.4倍~0.7 倍。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设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 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向 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 与管理设施。
➢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 出入口。
类似于 大动脉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 0.5倍~0.7 倍。
二、设计车辆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设计车辆是作为道路几何设计依据的车型。设计 车辆的外轮廓尺寸直接关系到车行道宽度、弯道加 宽、道路净空、行车视距等道路几何设计问题。
二、设计车辆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三、设计小时交通量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 设计通行能力: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下,交通 运行状态保持在一定的服务水平上,标准车 辆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有代表性的、均匀路面 上的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上某一断面的的最 大车辆数。
一、道路通行能力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 道路条件
– 包括车道数、 车道、 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等的宽度以 及侧向净宽、 设计速度、平纵线形和视距等。
2. 根据道路对城市交通运输所起的作用划分: 全市性道路、区域性道路、环路、放射路、过境 道路等
3. 根据道路所处的城市地理环境划分: 中心区道路、工业区道路、仓库区道路、文教区 道路、生活区道路及游览区道路。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城市道路按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服务 功能,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2)其他等级道路 根据交通流特征和交通管理方式,分为路段、信
号交叉口、无信号交叉口等,应分别采用相应的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其 他 道 路 参 考 美 国 服 务 水 平 分 级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2. 设计车速的应用
①道路几何设计
设计车速的大小对道路的线形设计指标如平曲 线半径、超高、视距等线形要素的取值及设计起 着决定作用。此外,道路的横断面尺寸、侧向净
宽以及纵坡坡度等也与设计车速密切相关。
一、设计速度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②工程造价
设计车速越高,道路工程造价也越高。
③交通控制
合理设置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及设计信号灯配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 基本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 于理想条件下,不考虑服务水平,标准车辆在单 位时间通过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上某一断面的最 大车辆数,它是道路所能承受的交通负荷极限。
N 3600/ t
计算方法
N 3600/(L / v)
车头时距法
车头间距法
பைடு நூலகம்
一、道路通行能力
3)信号交叉口 • 服务水平是根据车辆在信号交叉口受阻情况确定
的,一般情况下采用控制延误作为服务水平分级 标准。新建道路应按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 控制延误包括由于信号灯引起的停车延误以及车 辆停止和起动经历的减、加速延误。
三、城市道路的特点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功能多样,组成复杂 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 道路交叉口多 沿线两侧建筑物密集 景观艺术要求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 政策性强
一、城市道路分类、分级的目的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级与分类
1. 根据道路在规划路网中所处的地位、交通功能和 服务功能分为: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车流
密度
一
较小,
级
车辆
服 务 水
运行 为畅
平
行状
态。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驾驶
员行
驶自
二
由程
级
度受
服
到一
务
定的
水
限制,
平
交通
流状
态处
于稳
定状
态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自由程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 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 能为主。
➢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的出入口。
类似于 中动脉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 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应以集散交 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类似于 小动脉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 支路——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 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应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 务功能为主。
类似于微动脉 (毛细血管)
一、设计速度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1. 定义
• 是确定道路几何线形(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 视距等)的基本要素。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 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 技术水平的人员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二、城市道路的功能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1. 交通设施功能 •包括长距离输送功能和沿路进、出入集散功能。 2. 公共空间功能 •除了具有采光、通风及景观作用外,还为城市其他 设施提供布设空间。 3. 防灾救灾功能 •起避难场地作用、防火带作用、消防和救援通道作 用等。 4. 城市结构功能 •土地性质--城市道路网
1. 车行道 即供各种车辆行驶的 道路部分。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轻轨线/有轨电车道
一、城市道路的组成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2. 路侧带 车行道外侧缘石至 道路红线之间的部 分。 人行道 设施带 路侧绿化带
一、城市道路的组成
3. 分车带 • 中间分车带 • 两侧分车带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 交通条件
– 包括交通流中的交通组成、交通量以及在不同车道中 的交通量分布和上、下行方向的交通量分布。
• 控制条件
– 是指交通控制设施的形式及特定设计和交通规则。
• 交通环境
– 主要是指横向干扰程度以及交通秩序等。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1. 基本概念 • 服务水平: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第三章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第六章 立体交叉 第七章 道路通行能力 第八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 第九章道路附属设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第四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第五节 道路建筑限界
一、城市道路的组成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4. 交叉口和交通广场 5. 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 6. 道路雨水排水系统 7. 其他设施
二、城市道路的功能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 城市道路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 市的卫星城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 梁(隧道)及其附属工程等,不包括街坊内部道 路。
1)快速路 根据交通流行驶特性分为基本路段、分合
流区和交织区,应分别采用相应的通行能 力和服务水平。 基本路段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 通行能力应符号下表的规定。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1)快速路 新建道路按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二、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第四节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高架快速路
地道快速路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快速路——由主路和辅路两部分组成。
➢主路为机动车辆快速交通服务,是解 决城市长距离交通的机动车专用路。
➢辅路为供主路交通流集散或为街区内 部交通流服务,与主路并行的一般性 道路。
➢辅路与主路通过物理隔离设施分离, 二者交通流的交换通过专门设置的出 入口实现。
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 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 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 服务交通量: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 制条件下,在给定的时间段内,当能保持规定的 服务水平时,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 一条车道或导入的一点或均匀路段的最大小时流
率。
1)快速路 快速路设计采用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应符号
以下规定。
(1)双向四车道折合成当量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 量为40000pcu~80000pcu
(2)双向六车道折合成当量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 量为60000~120000pcu
(3)双向八车道折合成当量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 量为80000~160000pcu
高架道路
地下隧道
人行过街天桥
人行过街地下通道
第一章 绪论
大型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城市道路空间布局
一、城市道路的组成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在城市道路建筑红线之间,城市道路由以下各 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