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名词术语】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对后即学习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元认知: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问答题】1、短时记忆,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答: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他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他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
○2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的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它有以下特点:○1保持时间短,○2容量有限,○3信息处于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思考着,使用着,意识着。
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存储库。
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长时记忆存储。
它具有以下特点:○1保持时间长○2容量巨大○3未激活状态2、什么是遗忘,遗忘曲线解释的遗忘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
基本规律是立即开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时间○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材料的数量。
○4学习程度,○5加工程度3、科学的组织复习的措施答:○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4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5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
4、知识的分类;什么是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知识有何差异和联系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原则,概念,理论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区别和联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绝大多数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很多程序性知识不能;另外,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回忆再认,应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来实现,而程序性知识要通过完成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看书听讲座等方式来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许多活动既需要陈述性知识有需要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过程中两个连续的阶段。
第二章【名词术语】原型: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
算法与启发法:前者主要指解决一类问题的特定步骤或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
后者是指凭借经验探索一条或几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问答】1、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有哪些?答:○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
○2原型。
○3讲授概念方式。
○4概念间的联系。
○5学生本身的因素。
2、在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的策略有哪些?答:○1提供概念范例。
○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
○3消除错误概念○4加强练习与使用。
3、如何理解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答:○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
○2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
○3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
○4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
4、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力?○1利用学生间的社会相互作用。
○2教给学生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分析例题。
○4让学生用视觉表征问题。
○5专家示范。
○6训练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监控。
创造力的培养:○1为学生创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第三章【名词术语】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是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
【问答题】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注意策略。
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教学答:元认知策略:○1制定计划。
○2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组织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之间的附加联系,是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
主要分为:类比,记忆术,做笔记等。
2、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
答:○1可用性缺陷。
是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
○2产生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某一策略。
3、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答: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和运用的过程,是一种技能。
应该从程序性知识获得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注重各种策略使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对策略是用的元认知水平。
学习策略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准备情况作详细了解,需要明确策略的有关情况,学要明确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反复练习等。
第四章【名词术语】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活动的行为目标。
是有机体去想或接近的目标是正诱因,使其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是负诱因。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有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内在动机是只有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普雷马克原则:一个经常出现的活动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量。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于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之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个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问答题】1、什么是学习动机?简述耶尔克斯与道德逊定律的内容。
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耶尔克斯与道德逊定律: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为最佳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
当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2、举例说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正负强化措施有哪些?答:正强化也较积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
比如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的评价等。
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比如教师通过周末不留作业而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下周每一天的作业。
3、什么是认知好奇心?其产生条件是什么?答: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他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认知好奇心分为一般好奇心和特殊好奇心一般好奇心的产生条件是信息量的大小。
其产生条件是认知上的矛盾4、比较说明四种部分强化程序的强化效果是怎样的。
答:部分强化是指对某些特定的行为进行强化。
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变化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
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是指学习者在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时间间隔内受到强化。
效果是,学生掌握了强化出现的时间间隔,平时不用功,只有当强化快出现时才想到要努力。
变化时间间隔强化是指学习者在一个不可预知的不断变化的时间间隔内受到强化,其效果是学生不知道何时出现强化,只能把功夫用到平时。
固定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达到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的反应次数之后,即可得到强化。
其效果是,可以维持相当高的学习行为发生率,但强化过后,学生往往稍微懈怠指导下一次强化。
变化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在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不固定的反应次数之后,可以得到一次强化。
其效果是最好的,学习行为发生率高而稳定,强化一旦停止,学习行为仍会持续,历久不衰。
5、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答: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用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原有动机和迁移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内部动机的重要方法。
第五章【问答题】1、什么是品德?品德心理结构的内容是什么?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儿童得到的发展是从他律到的阶段到自律到的阶段的发展规律。
3、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答: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培养应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综合进行。
第六章【问答题】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何作用?答: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2、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哪些层次,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由低到高分为六级○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
○3运用,指能江西的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并理解组织结构○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
○6评价,指对材料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的认知学习结果。
第七章【问答题】1、什么是学习准备,其包含的内容有哪些?答:学习准备是使新的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学习策略的发展,与新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等六个方面。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其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有何启示?答: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教学支架。
是指通过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能力倾向和教学的相互作用含义是什么?它对教学活动有何启示/答:是指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倾的教学才能达到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启示:○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3对于能力倾向水平低的学生,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提供给他们必备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倾水平。
4、什么是智商?智商在人群中的分布状态是怎样的?针对智力超常和逊常儿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答:智商是智力上述的简称,是智力测量的结果。
儿童智商成常态分布,即在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该分类。
中的智力落后儿童不宜进行学校教育,中度智力落后应采取特殊教育措施,在弱智学校或普通学校弱智班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