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


3.痰湿蒙窍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肢体松懈,口舌歪斜。 兼次症: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 甚则逆冷。 舌象:舌质暗淡,苔白腻。 脉象:沉滑或缓。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济生方》配合苏合香丸。 (灌服或鼻饲)。
4.元气衰败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 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 兼次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 二便失禁。 舌象: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脉象: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
中经络: 1.肝阳暴亢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喁斜, 言语不利。 兼次症: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 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象: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风痰阻络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肢体麻木。 兼次症: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暗红,苔白腻。 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分类 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病类。 治疗 先清后补,基于辨证论治,综合 治疗,注意康复训练。
3.痰热腑实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 兼次症: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粘痰多, 午后面红烦热。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 脉象: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4.气虚血瘀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 兼次症:面色晃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 心悸自汗。 舌象:舌质暗淡,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细缓,或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眼球固定,瞳神大小不等 呼吸微弱,气不得续,肢冷自汗 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 骤然高热不退 大呕血 突见呃逆频频

5.辨闭证、脱证 阳闭 闭证 中脏腑 阴闭 脱证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 先清后补”。 “ 先清” 急性期
“ 后补” 恢复期及 后遗症期 闭证 脱证
标实突出
虚实夹杂
治疗重在祛邪
治宜扶正祛邪
【其他疗法】
二、成药: 1.牛黄清心丸 主治风火、痰热证,每次 l一2 丸,每日3-4次。 2.鲜竹沥 主治痰热证,每次10ml,每日2-3 次。 3.华佗再造丸 用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 每次3克,每日2-3次。 4. 中风回春丸 主治肝肾不足,气虚血瘀,半 身不遂,用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每次1.8克, 每日2-3次。
中风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经络 无神识昏蒙; 中络 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肢体力弱,或 兼有口舌歪斜者; 中经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 偏身麻木; 中脏腑 有神识昏蒙; 中腑 神识恍惚或昏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言蹇或不语; 中脏 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 言蹇或不语。
诊断: 鉴别诊断:
刘某,男,67岁。主诉反复头晕四年,右半身乏 力1小时。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反复头晕,时 有头痛,服用降压药(复方罗布麻片)后可缓解。 今晨起床发现右侧手脚乏力,跌倒在卫生间,当时 神志清楚。后由家人送来我院急诊。现在症征:头 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溲黄便秘,言语蹇 涩,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 正常,膝反射稍亢进,右侧巴宾斯基氏征阳性。左 侧肢体正常,舌向右歪斜,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 力。
中风病
病因 以积损正衰为主。缘由生活失节、 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病机 风、火、痰、气、虚、瘀,阴阳失 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 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特征 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 病位 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
病性 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 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证候: 治法与方药:
刘某,男,67岁。主诉反复头晕四年,右半身乏 力1小时。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反复头晕,时 有头痛,服用降压药(复方罗布麻片)后可缓解。 今晨起床发现右侧手脚乏力,跌倒在卫生间,当时 神志清楚。后由家人送来我院急诊。现在症征:头 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溲黄便秘,言语蹇 涩,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 正常,膝反射稍亢进,右侧巴宾斯基氏征阳性。左 侧肢体正常,舌向右歪斜,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 力。
后遗症 1.半身不遂
主症:偏身瘫软不用,伴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 全丧失,口舌歪斜。 兼次症: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 偏侧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侧肢体浮肿。 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 腻。 脉象:弦涩或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
2.言语不利
二、沿革 中风一病,导源于《内经》。
病名: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病位:在头。 病因病机:情志过激,外受虚邪,气血逆乱。 发病:与体质、饮食有关。
唐宋以前,多以“ 内虚邪中”立论。

《内经》、《金匮要略》的“内虚邪中” 一直沿袭至唐宋时期,成为这时期中风 病病因病机学说的主流。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中风
2.情志过极,化火生风
气滞血瘀 瘀 气血逆乱
七情失调
肝阳暴张 风
中风
(情绪剧烈波动) 心火暴盛 火 上扰脑窍
3.饮食不节,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 挟火
肝旺克伐脾士
肝郁化火
脾虚生痰 痰 挟瘀 上蒙清窍 中风
烁津成痰 挟风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4.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 断。
一、中风与痫病、厥病的鉴别
共同点: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不同点: 痫病 昏迷,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 声,醒后一如常人,无后遗症,每次发病症 状相似。 厥病 晕厥,伴有四肢逆冷,面色苍白,一般移时 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中风 昏仆,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中 风 病
(stroke)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中风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的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 一种病证。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基本病机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基本病理 昏、瘫、麻、歪、蹇 -- 临床特征(五大主症)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鉴别诊断】
三、中风与口僻的鉴别:
共同点 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流涎、不能鼓腮。 不同点 口僻 无偏瘫、偏麻、舌歪,患侧不能抬额、闭眼、 额纹变浅或消失。老少均可罹患。(真中风) 病机:正虚邪中,络脉痹阻。
中风 有偏瘫、偏麻、舌歪,双侧额纹、眼裂对称,
能抬额、闭眼。以中老年人为多。(类中风)
病机:气血逆乱,挟风火痰瘀,上扰脑窍。
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次症:舌强,口舌喁斜,口角流涎,偏 身麻木,半身不遂。 舌象:舌质暗,苔腻。 脉象:滑。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
一、静脉给药 1.清开灵注射液 组成:牛胆酸、水牛角、珍珠 母、板蓝根、黄芩、银花、栀子。功用:清热解毒, 镇静安神。 2.醒脑静注射液 组成:郁金、黄连、冰片、栀 子、黄芩、麝香。功用:清热开窍。 3.脉络宁注射液 主治脑脉痹阻之中风(脑梗 塞)。另外,川芎嗪、葛根素也可选用。
5.阴虚风动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 失眠,眩晕耳鸣。 舌象:舌质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 脉象:弦细或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脏腑: 1.风火闭窍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肢体强痉,口舌歪斜。 兼次症: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 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 舌象:舌质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 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 丸鼻饲。
中脏腑 中经络
【转归预后】
中经络 中脏腑
顺 逆
预后好 预后差
眼球固定,瞳神大小不等 呼吸微弱,气不得续,肢冷自汗 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 变证 骤然高热不退 大呕血 突见呃逆频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