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王永猛12体教11班名词解释1、运动动机: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2、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3、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4、应激: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又称为紧张。

5、敌意性攻击: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

6、高原现象: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练习的进步出现暂时停顿,经过一段时间又继续进步的现象,称高原现象。

7、焦虑: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8、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时,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应。

9、归因: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10、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11、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1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3、渐进放松训练: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14、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15、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6、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

17、体育团体凝聚力是指为了实现目标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粘合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18、社会性懈怠:是指在一个团体内的个体由于动机水平的下降,在集体工作时不像独自工作时那样付出100%的努力。

19、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20、果断行为是指在商定的规则之内、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为达到目标,全力以赴、积极拼抢的行为。

21、心理技能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22、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23、体育教学设计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事先规划和组织。

24、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采取的教学程序谋划和措施。

25、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

26、体育能力是由个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

27、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简答题1、简述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答:(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可实现性的目标;(4)设置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的目标;(5)设置有反馈的目标;(6)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答:(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2)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积极评价。

(5)端正体育态度。

3、简述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答:(1)它是有目的的行为;(2)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两种;(3)以外显行为为标志;(4)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5)既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己。

4、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暗示训练的作用是什么?答:(1)增强学生和运动员对学习和比赛的自信心,建立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

(3)帮助学生和运动员调节情绪,创造有利于学习和比赛的情绪唤醒。

(4)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节奏和发力程度。

(5)有助于学生和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上。

5、简述耶克斯—多德森的倒U型理论假说,并画图加以说明。

答:耶克斯—多德森的倒U型理论假说认为,高唤醒水平是顺利地完成简单运动任务所必须的;而精细的或复杂的运动任务,则要在低唤醒水平下才能顺利完成。

该理论假说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预测是:在唤醒水平达到某一最佳点之前,操作成绩会随唤醒水平的升高而提高,但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点之后继续提高,则会造成操作成绩下降。

画图。

6、简述体育心理训练主要应遵循的原则。

答:(1)自觉自愿;(2)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3)持之以恒;(4)结合体育活动的实际;(5)保健性原则。

7、简述影响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答:(1)团体的大小;(2)团体中的人际关系;(3)团体内部的协作;(4)团体间的竞争;(5)团体的领导因素。

8、简述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答:(1)直接经验;(2)间接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和生理状态。

9、简述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答:(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10、简述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

答:(1)改造旧的动作结构、方式和方法;(2)技能过于复杂;(3)练习者出现伤病;(4)身体素质不够;(5)练习者缺乏动机和兴趣。

11、简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答:(1)成就动机水平低;(2)自我效能感低;(3)消极思维;(4)情绪失调;(5)人际关系不良。

12、简述如何创造的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

答:(1)运用教学技巧;(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3)美化体育课堂环境;(4)为学生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5)对学生积极的期望。

13、简述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答:(1)调整认知;(2)设置目标;(3)积极性思维;(4)社会支持;(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论述题1、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一般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两大类。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是比赛的重要程度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

通常,参加越是大规模的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就越重要,所引起的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水平也就会越高。

主场与客场、预赛和决赛、积分和排名、观众的多少及支持度、媒体的报道力度等,也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对体育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从胜负的角度来看,竞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是产生赛前状态焦虑的次重要环境因素。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给运动员带来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与升高状态焦虑水平有关的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有两种,它们是高特质焦虑和低自尊。

特质焦虑作为一种个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将竞争和社会评价看作是更具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

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个体,高特质焦虑的人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大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

自尊也与对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相对应的状态焦虑变化有关。

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的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少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

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善运动员的自信,对于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明学生体育能力差异的表现,并采用什么教学策略?答:学生体育能力可概括为体育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四个要素。

这四个要素的结构差异,反映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1)体育认识能力。

指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

(2)身体运动能力。

指学生在身体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3)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

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独立进行锻炼并对锻炼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4)自我调节能力。

指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的能力。

这四个要素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形成了不同的组合,从而造成了体育能力的差异。

根据体育能力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体育优等生。

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并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安排一至几名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他们负责指导,培养他们善于帮助他人、同情“弱者”的意识和行为,这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体育差生。

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通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和乐趣,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要教育他们认识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让他们从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益处,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此外,教师要给予他们特别的指导,并要消除同学对他们轻蔑的思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3)体育一般生。

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争取更大进步。

同时,要针对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指导。

3、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引起过度紧张的主、客观原因,说明体育教师应怎样使学生预防和克服过度紧张。

答:引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过度紧张的主观原因有:求胜意识过强或期望太高;对完成动作和练习或竞赛缺乏自信;与个性特点有关;对自身生理指标的消极评价。

引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过度紧张的客观原因有:观众的数量和性质;社会评价;所从事的体育项目或竞赛的性质;赛对手的实力。

为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预防和克服过度紧张,体育教师应做到:(1)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2)对学生(或运动员)的期望不宜过高或过低;(3)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以及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信任;(4)使学生(或运动员)学会独立地作好比赛的心理准备;(5)使学生(或运动员)降低对比赛胜负的意识,使他们的注意力指向活动本身,而不是指向活动的结果;(6)教会学生或运动员心理自我调节的技能。

4、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答:(1)加强对学生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的教学。

(2)要为迁移而教向学生讲明不同动作技能中所具有的类似的运动模式,使学会运用所学过的动作原理,并用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两种动作技能中容易相互干扰的那一部分。

(3)要注意两种动作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