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日本民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地缘战略位置高度有利。
日本的“精神优势”:天皇崇拜、国家崇拜、黩武主义、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攻岛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美国大量军事订货(约24亿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幻灯片20经过十年恢复,到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二战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注重技术革新,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最高时达到1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日本获得美国约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外因(美国的扶持)●大量吃进日货●大量经援日本●战争特需内因●日本选择了贸易国战略●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模式●日本民族的特质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打击很大,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干预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原先水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最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开始出现泡沫。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陷入长期萧条。
“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萧条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
它是指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产价格暴涨,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
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小泉对日本经济的调整:1.放宽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2.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3.实施金融改革●日本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日本国内银行的改革4.努力寻求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创立日本的信息经济目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尚未走出萧条期。
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3%。
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一、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第一,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主要内容有:1、确立天皇象征制和主权在民原则;2、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3、规定永远放弃国家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第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解散军队,惩处战犯。
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战犯嫌疑人在盟军宪兵面前列队第三,进行社会改革,废除压制国民的法律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第四,解散财阀。
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的总公司美军占领日本后冻结财阀的财产第五,进行农地改革。
二、日本的政治制度1、日本的天皇制战前天皇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中心。
战后日本政治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天皇为象征的议会内阁制。
2、以国会为中心的内阁集权日本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掌握。
日本第45届国会众议院选举于2009年8月30日举行。
在野党民主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选举,取得历史性胜利,结束自民党长期执政地位。
民主党领袖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新首相。
2010年6月4日,日本执政的民主党新代表(党首)菅直人在国会参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新一任首相。
3、多级单轨的司法体系三、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的新变化第一,“五五体制”崩溃。
1955年11月,民主党和自由党正式合并为自由民主党,形成了战后日本政治中的所谓“五五体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局出现了严重动荡。
1993年日本组成联合政府,连续执政长达38年之久的自民党失去了一党执政的地位,“五五体制”崩溃。
第二,日本政治日趋保守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政治力量的重组和政局变化,日本政治出现了政党日趋保守化、右倾化的动向。
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第三,日本右翼组织和右翼势力不断膨胀。
日本右翼组织和右翼势力拒绝承认侵略历史,反对战争道歉,要求修改宪法,扩充军事力量,谋求战前的“辉煌”。
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后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先后五次参拜。
第三节当代日本的外交战略一、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日本摆脱落后状况,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一次战略选择:“脱亚入欧”。
日本摆脱落后状况,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二次战略选择:“脱欧入美”。
日本摆脱落后状况,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三次战略选择:走向政治大国。
政治大国战略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
第一个明确提出政治大国战略的是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中曾根康弘宣称:“在世界政治中要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有三个:一是构筑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二是成为未来亚太秩序中的主导者;三是积极推动和参与联合国改革,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进程第一,运用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开展经济外交。
一是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是积极推动区域合作进程,争夺亚太地区主导权。
三是开展新的经济外交。
第二,强化日美同盟关系,提高日本国际地位。
日美同盟是日本对外战略的基础。
日美同盟也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日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行政协定》第三,积极调整军事战略,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一是加快修改和平宪法的步伐,努力向军事大国迈进。
二是突破“专守防卫”,行使“集体自卫权”。
“专守防卫”:是自卫队的基本战略、战术思想的主干。
即使有防御上的需要也不会对对方实行先制攻击,仅对真正攻击过来的敌军实行打击,并予以击退的方针。
集体自卫权:即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的权利。
三是扩大军事行动范围,积极参与海外维和行动,参与反恐作战。
四是大力扩充军备,不断增加军事实力。
第四,进一步开展联合国外交,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其一,日本政府积极要求改革联合国,为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政治基础。
2005年是联合国创建60周年,日本积极展开游说。
其二,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谋求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作用。
日本相继参加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后勤保障行动。
2008年5月,日本主持召开第四届非洲开发会议,福田康夫要求与会的非洲国家支持日本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日本推进政治大国战略的有利条件是:一是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日本作为事实上的军事大国,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了军事基础;三是日本已经具有一定的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的制约因素有:第一,日本在外交上长期倒向美国,其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缺乏独立的政治基础;美国强化美日同盟关系,提升日本国际地位,是有前提条件和有限度的。
限度:日本的行为不能冲击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或打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
前提:日本要与美国保持战略一致,不能放任自流。
美国要借助美日同盟关系,保持美在日的军事存在,在战略上制约日本,甚至控制日本,使日本成为服务于美国独霸全球的重要棋子。
鸠山纪由夫短暂任期的意义鸠山造就了日本历史上一个不可避免的转折点:循序渐进却目标坚定地重塑日美关系,同时将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亚洲国家身上。
鸠山由纪夫面临的难题在不破坏与美国关系的情况下向中国靠拢。
第二,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没有深刻反省,其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缺乏深度的国际信任;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劳工问题“和西方比起来,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有原罪感,他做错了,知道自己有罪就会承认,就会忏悔。
日本的耻感文化就是做什么事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
他作了恶,犯了罪,只要这个事情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揭穿,没有让他感觉到羞辱,他就不会认错。
他只要感觉到羞耻,他又会选择包括自杀、切腹这些激烈的行为自裁。
”——本尼迪克特三是修改和平宪法问题引发国际社会的忧虑,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缺乏广泛的国际支持。
和平宪法中的一些内容已经名存实亡。
日本修订了自卫队法,日本军队多次走出国门。
日本加快实施政治大国战略,已引起亚太地区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
日本如果不能正视和反省历史,真正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贡献,那么这个战略目标在相当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