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历年简答整辑下划线表示反复考察的题目※表示只有长学制考过的1.两个女的同时有一个X连锁遗传的G6PD基因,为什么一个有表现,另一个没有?04G6PD缺乏症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半合子发病,女性杂合子有不同的表现度。
1.先天愚型PAPP-A:孕早期比正常孕母低AFP:孕中期比正常孕母低βhCG:孕早期和孕中期都比正常孕母高FE3:孕中期比正常孕母低INHA:孕中期比正常孕母低(2) 胎儿筛查主要通过B超来筛查:无脑儿、脊柱裂、唇裂通过观察NT是否因淋巴回流障碍增厚判断有无: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等非【以上是本人按照蒋玮莹老师上课所讲总结的】还有一种以前师兄师姐总结的答案——不过本人感觉这应该是产前诊断而不是产前筛查1)绒毛取样法---7—9周2)羊膜穿刺法---16—20周3)脐带穿刺术---18—24周4)胎儿镜检查—18—20周5)分离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细胞6)植入前诊断4.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04(1)群足是否够大;(2)种群中个体间是否可以随机交配;(3)有没有突变发生;(4)有没有新基因加入;(5)有没有自然选择。
5.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的区别04分子病:非酶蛋白分子结构和数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分子病。
遗传性酶病: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酶的结构改变或合成障碍,引起某种代谢过程的中断或紊乱,引起疾病。
6.什么是费城染色体04 07 09指患者的染色体发生移位表现为9号染色体长臂移至22号染色体短臂上,其基因型为bcr/abl融合,在大部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少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见。
7.人类基因组的特点04 05 (从rubbish上翻译下来的)人类基因组:人类基因组是人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
人类基因组包括两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基因组: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
(1)大小:3Gb(2)GC含量:38%(3)结构基因:20,000-25,000(4)大小和结构:变异大(5)选择性剪切:常见(6)RNA编码基因(7)“Junk DNA”region (垃圾DNA区域)(8)转座子:多已失活(transpon: a mobile genetic element , can move from one chromosomal site to another.)(9)不均匀分布:基因转座子CpG岛GC含量(10)重组:端粒高于着丝粒1.siRNA形成阶段 Dicer是RNA酶,是一种dsRNA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
它先将dsRNA解旋,再将其裂解为21~23个核苷酸大小的片段,即小干扰RNA(siRNA)2.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ISC)特异性酶结合,形成的RISC具有序列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活性,能特异性的降解与siRNA同源的靶mRNA3.效应阶段 RISC中siRNA变性,双链解开,卸下正义链,反义链仍结合在复合物上,并引导RISC与同源的靶目标mRNA结合,在核酸内切酶作用下,自siRNA中点位置将靶RNA切断,从而阻断了其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4.扩增阶段该反应以siRNA中的一条链为引物,以靶mRNA为模板,在RNA介导的RNA聚合酶作用下,扩增靶mRNA,产生新的siRNA亚群,为单链的具有明显极性,而这些二级siRNA又能继续反作用于靶mRNA,令其降解这是一个RNAi的循环扩增过程,RNA聚合酶不仅能增加siRNA的拷贝数,而且能将异常的单链RNA转变为dsRNA。
前景:(1) 在深入了解其机制的基础上可应用RNAi建立基因敲除动物,从理论上讲,较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更简单有效;(2) 若应用于基因治疗,可望显著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可能为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13.解释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多样性04以人类基因组序列为例:人类基因组按DNA序列分类既有单拷贝序列,也有重复频率不等的多拷贝序列。
(1) 单拷贝序列:又称非重复序列。
在基因组中仅有单一拷贝或少数拷贝,长度800~1000bp,占HGP的60%~70%,编码细胞中各种蛋白质和酶。
(2) 重复多拷贝序列:较短,有的较长,穿插于整个HGP,根据复性的速度又分为:①简单序列DNA②中度重复DNA和可动DNA14.先天愚型的三种分类和各自的核型,发生机理 04 嵌合先天愚型的核型和形成原理? 08体形先天愚型的核型,解释发生机理 09 (rubbish上的)先天愚型(Down Syndrome )发病率:1/800临床表现:智力障碍、特殊面容、发育迟缓、皮纹异常核型(1) 三体型核型:47,XX(XY)+21,约占95%(2) 嵌合型核型:46,XX(XY)/47,XX(XY)+21,占(3) 易位型核型:有多种, 46,XX(XY)-D,+t(Dq;21q)或46,XX(XY)-G,+t(21q;遗传学机制:(1)三体型:绝大多数为新发生的,95%为母亲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不分离的结果(2)嵌合型:是合子后有丝分裂不分离的结果(3)易位型:Dq21q易位:55%是新发生的,45%为父母之一为罗式易位。
罗式易位携带者可形成6种配子,其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来自度娘,供参考:](1)游离型:占患者总数的92.5%,患儿体细胞染色体有47条,有一条额外的21号染色体,核型为47,XX(或XY)+21。
其发生机制为亲代(多为母亲)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所致。
(2)易位型:约占全部病例的2.5%~5%,多为罗伯逊易位,即着丝粒融合,其额外的21号染色体长臂易位到另一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上。
最常见为D/G易位,D组中以14号染色体为主,核型为46,XX(或XY)-14,+ t(14q;21q),少数为15号染色体。
另一种为G/G易位,是由于G 组中两个21号染色体发生着丝粒融合,形成等臂染色体,核型为46,XX (或XY)-21,+ t(21q;21q)。
(3)嵌合型:仅占21-三体综合征的2.5%-5%,是指受精卵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不分离而导致的,因此只是部分而不是所有的细胞存在缺陷。
患儿体内含有正常和21-三体细胞二种细胞株,形成嵌合体,核型为46,XX(或XY)/47,XX(或XY)+21,其临床表现随正常细胞所占百分比而定。
嵌合型的患儿的智商较其它两型高,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少。
15.※列举致畸剂(teratogen) 04致畸剂(Teranogen):是可以使胎儿发育不正常的试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引起细胞不正常分裂乃至于破坏DNA造成突变,使胚胎发育不正常。
(1)亚硝酸(HNO2):可导致脱氨作用。
(2)叠氮化钠(Sodium azide;NaN3)。
(3)碱基相似物Base analogues, substitutes(4)溴与某些溴化合物。
Bromine and some of its compounds,(5)溴化乙锭(EtBr)与其他插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s)。
(6)溴尿嘧啶(Bromouracil):烷基化剂。
(7)长春花生物碱(Vinca Alkaloids)等自然植物性生物碱。
16.※镰刀性贫血(sickle anemia)发病的分子机制 04正常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四聚体,其中每条肽链都以非共价键与一个血红素相连接。
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
其β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β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 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影响了血红蛋白的正常合成,使其形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镰刀型贫血症。
17.携带者筛查的意义 04 05(1)进行婚姻及生育指导,(2)配合产前诊断, 可从第一胎起防止患儿出生还有一种答案——1)人群中许多隐形遗传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杂合子的比例相当高,如果遇到两个携带者婚配,及时检出这些隐形基因携带者,进行婚育指导,意义很大2)染色体平衡易位者可有较大比例生出死胎或染色体异常患儿,所以及时检出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和发病风险的推算,也便于进行遗传咨询和指导3)带有显性致病基因而暂时表现正常的顿挫型或迟发外显者,如能及时检出,可以预先控制发病的诱因或中间环节,防止发病或阻止病情发展。
18.※举例说明基因多样性(Heterogeneity) 04咨询了很多人都不知道。
原谅我T^T...19.※列举遗传形式(pattern) 04(1)生物遗传方式分为: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
(2)细胞核遗传又分为: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
(3)细胞核遗传按表现形式分为:共显性、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三种。
(4)遗传病的遗传分为: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
20.21三体(DOWN综合征)的病因 04 【 21三体和嵌合型先天愚型的核型和发生机制 05 06见第15题】21-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结构畸变所致的疾病,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卵子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卵子,导致患者的核型为47, XX(XY), +21。
年龄过高(35岁以上)、过小(20岁以下)均是导致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已显示与DS发病有关的基因可能是一些结构基因或调控基因,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太清楚。
(1)与智力发展迟缓相关的基因:DS细胞粘附分子基因、活性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基因、DSCR1基因(2)与先天性心脏缺陷(CHD)有关的基因:COL6A1/2基因、KCNE-2基因(3)与白血病有关基因(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与肌张力低下有关的基因:MNBH/DYRK1基因21.肿瘤多步骤发生假说(Multistage carcinogenesis) 04 06(1)研究证明肿瘤的发生是多步骤的,涉及到多种相关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一种肿瘤会有多种基因的变化,而同一种基因的改变也会在不同种类肿瘤的发生中起作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的活化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
(2)细胞癌变至少需要两种致癌基因的联合作用,每一个基因的改变只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另一些基因的变异最终完成癌变过程。
目前的认识是:细胞癌变往往需要多个癌相关基因的协同作用,要经过多阶段的演变,其中不同阶段涉及不同的癌相关基因的激活与失活。
不同癌相关基因的激活与失活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空间位置上也有一定的配合,所以癌细胞表型的最终形成是这些被激活与失活癌相关基因的共同作用结果。
在恶性肿瘤的起始阶段,原癌基因激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逆转录病毒的插入和原癌基因点突变,而染色体重排、基因重组和基因扩增等激活方式的表现则意味着恶性肿瘤进入演进阶段。
不同肿瘤发生中的癌基因活化途径并不相同,但其变化的形式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转录水平的改变,通常是表现为活性增高,产生过量的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蛋白质,而导致细胞恶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