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参赛作品《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和事例,从中吸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字、词和课文内容。
2、给课文正确地划分层次。
教法学法:讲授法展示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谁会背诵三字经?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2.你对三字经还有哪些了解?给大家说说。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后经明、清学者补充。
它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互动合作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订正字音。
“燕”读一声“教”读一声“处”读三声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4.生字我们已经都认识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乃”的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
杼不要多写一撇。
琢不要忘记写点。
窦是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匀称。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展示交流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①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良好的环境,曾经几次搬家,选择好的邻居居住、安家。
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回家,孟母十分生气地折断了织布机上的梭子,以此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掌握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因此,他教育出的五个儿子,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
2.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②集体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
③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以提问形式进行背诵练习,如“人生下来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孟母是怎样教育孟子的?”“窦燕山教育成果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男女生对背,最后进行背诵比赛。
四、巩固拓展1.谈谈你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2.创编“三字经”。
孩子们,“三字经”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真有趣!你们想不想编“三字经”?教师引导孩子打开思维,鼓励孩子创编他们感兴趣的“三字经”。
五、布置作业继续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六、板书设计第二课chǔ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yān窦燕山,有义方,jiào教五子,名俱扬。
2号参赛作品《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两句,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读出语言的节奏感。
难点:体会原文含义,感受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
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故事激趣1、同学们,我们来听一个故事,(配乐讲故事《孟母三迁》,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2、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发表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3、过渡新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与故事有关让我们一起翻开第二课。
二、互动合作课件出示课文。
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三、展示交流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和环境,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四、拓展延伸拓展升华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第二章中的典故事,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五、布置作业背诵第二课能讲《孟母三迁》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第二课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3号参赛作品《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三字经》,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具展示,让学生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精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三字经》,演绎《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中国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意识。
教法学法:师:情景教学法,示范法。
生:讨论,交流法。
问题导入: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1、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2、教师小结: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
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我们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书香校园”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你们都读了些什么书呀?3、指名学生回答:《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4、教师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古时候的孩子和你们一样喜欢读书,他们进了学堂就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5、简介《百家姓》《千字文》,引出《三字经》。
互动合作: 1.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字经》这部经典。
《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
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2.师生接背。
3.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
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
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
《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展示交流:二、教学《三字经》片段,讲人文故事,懂做人道理。
1、出示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出示学习要求:(1)、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
(2)、议一议:你读懂哪个字?哪句话?知道哪个典故?(3)、想一想:学了这几句三字经,你们懂得了什么?(4)、说一说:你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3、按学习要求进行学习。
拓展延伸:老师:除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你还知道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典故吗?学生:《王郎卧冰》《负荆请罪》《曾子杀猪》《千里送鹅毛》等等。
师生:你还知道哪些文明礼仪常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1:《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和“孙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多交良师益友,努力学习。
学了《三字经》,我还知道: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连动物也不如。
学生2:“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
如果一个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不懂礼的话,就会容易说错话,如果懂得礼节,大家便乐意和你为友,并且尊敬你。
我们现在求学,常常与老师亲近,要学老师良好的言行,功课上有疑问要请教老师,不要和老师疏远。
对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要与他们和睦相处。
(学生回答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
)布置作业:1、与《新三字经》作比较,请学生找出《三字经》的创作手法?2、尝试写《三字经》。
3、背诵本篇课文。
板书设计: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教学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一小部分内容。
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知识,那么多的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
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
我希望同学们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
4号参赛作品《三字经》第五课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由于现在的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有求必应,致使孩子们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
而孩子呢,觉得父母对自己应该有求必应,才是好父母,因此,有的孩子甚至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哪怕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也被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孩子却没有感恩之心,这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
因此,选择《三字经》的第五课内容作为感恩教育的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大体了解“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的意思,并能反复吟诵,熟记在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就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习惯。
知道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去感恩、去回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知道从小就要尊老爱幼,要孝敬父母。
2.知道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去感恩、去回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探究法练习法四、问题导入:在这几句《三字经》里,有一个《黄香温席》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生讲《黄香温席》的故事,如果没有谁知道就由老师告诉你们好吗?)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