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7)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7)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规律的实例?
3、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
•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变害为利(如: 三峡大坝) •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 地球引力,发射卫星、 飞船为人类服务(如: 卫星上天)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主 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 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他宣称: 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 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 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守株待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结论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 然的联系
对于规律的理解: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状态。材料中“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 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 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 飞行中的子弹。
(3)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 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阶级斗争规律
▲新陈代谢
▲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结论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人类对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 或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人与规律什么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现规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 生的,永动机要动必需要有能量提供,如柴油 的化学能经过燃烧产生热能,热能又推动活塞 而带动马达产生动能。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 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 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 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 结果番茄长到达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 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 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 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①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 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如都江堰工程)
小结:
物质
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体 动中有静
运动 规律
静止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静中有动
普遍性
客观性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
知识结构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 的固有属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 规律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的特征:
①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 况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 其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 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 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如拔苗助长)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3)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
结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和( 相对静止)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规律的特征:
②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 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 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特征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这说明 什么?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规律
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 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
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不选。
【答案】B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 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 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 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 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 过程中认识规律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
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 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 没有看到引力呢?”( ) A 、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 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 揭示规律 B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 身所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C 、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 认识了现象就认识了规律 D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联系,感觉不到,可以凭主观 现象而得到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问题: 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运动的关 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3)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想一想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是 绝对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
下列材料说明什么观点?
•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自然界是不断运动的
•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运动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
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
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 了相对静止,B项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 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静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