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定位】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和特征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联系现实生活中违背规律办事受到惩罚的事例,分析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意义1、培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力。

意识到规律的客观性,主动认识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通过学习,强化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按规律办事【课前预习填空】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1. 什么是运动?(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1)静止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1)规律的概念: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理解规律注意几点:A.规律与规则、定律不能等同。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

B.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

C.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D.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2)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①规律是客观的,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注意:发现规律≠创造规律(3)为什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②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1)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①人们能够利用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今天我们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如果能够真正充分认识并利用规律,必将成为造福人类的现代奇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5.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

这个观点对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

而且规律也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人们应充分注意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

6.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高考真题精析】【例1】(2007江苏单科)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世界本原”、“物质世界的状态”“规律”等知识点的理解。

“永恒的活火”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故①选。

“活火”“燃烧”强调世界是运动的,故选②。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强调运动的规律性,故③选。

④与题干观点不符。

故选A。

【例2】(2008黄冈模拟)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个观点 ( )A.前者承认运动是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知识点的理解。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物质的运动也看到了物质的静止,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第一次可以踏进这条河流,但是第二次踏进的河流已经不是当初那一道河流了;“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物质相对静止,第一次踏进的那条河流是不断运动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那条河流也是“静止”的,在这一段时间,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

【例3】(2008华附模拟)月亮绕着地球转,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这是因为()A.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的联系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D.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人的主观精神产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月亮绕着地球转,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现象,而不是规律,是因为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事物表面现象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贯穿事物整个发展过程。

【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5.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6.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7.2008年5月12日傍晚,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2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8.某化学工业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使得上游产业废料成为下游产业原料,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