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6年最新获奖优质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6年最新获奖优质课件)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
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 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你要讨债就向
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
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 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 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3)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 生的,永动机要动必需要有能量提供,如柴油 的化学能经过燃烧产生热能,热能又推动活塞 而带动马达产生动能。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 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 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 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 结果番茄长到达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 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 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 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想一想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是 绝对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材料中“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 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 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 飞行中的子弹。
【探究问题】(结合课本 31 页第一、二段思考) • 1、材料说明什么观点?材料中显示了哪些运动形式?
探究合作
•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什么呢?
•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4、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什么样的观点?
• • • • •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自然界是不断运动的 铁生锈,事物腐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低
思维领域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00 保 持 80 百 60 分 数 40 20 1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 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 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 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 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
3
4
5
6
7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 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 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 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 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 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 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 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 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 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2、规律的特征:
②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 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 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特征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这说明 什么?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问题: 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运动的关 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3)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规律的实例?
3、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变害为利(如: 三峡大坝)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 地球引力,发射卫星、 飞船为人类服务(如: 卫星上天)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运动的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的特征:
①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 况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义道中》诗云:“卧看满天 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生活与哲学看这 首诗说明 (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012·江苏单科)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 “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 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 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 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 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探究材料】 探究合作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 铁生锈,事物腐烂;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
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
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 了相对静止,B项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 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静者静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
结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和( 相对静止)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区别: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不 可以直接感知、只能运用抽象思维去揭示的是规 律 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 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 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 维才能揭示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 其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 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 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如拔苗助长)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