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差异与翻译_宗教文化与翻译

文化差异与翻译_宗教文化与翻译

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在 。 《英汉翻译原理》 一书里, 2000 年)
340
2008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文 化 万 象
往很难把握, 也不容易想象。 Holy Communion 实际上是天主 教堂的一种仪式。在教堂做礼拜的高潮时刻, 神父将一小块 面饼放入跪着的教徒口中。这种仪式源于 《圣经・新约》 耶 , 酥在最后的晚餐中将饼和酒分别分给众信徒, 称其为自己的 血肉。再如, 对于基督教的神职人员, 中文均翻译成神父、 牧 师、 或教士, 但实际上不同教派, 不同教堂神职人员的称呼不 同》 天主教中可以用 father,priest,clergyman.Priest 协助主 教管理教务, 通常为一个教堂负责人; 而 father 为其尊称。 cle担任教会职务人员的统称, 包括主 rgyman 则是领受过神品, 教, 神父和教士。 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则应称为 pastor, minister, 管理教务, 一般为专职人员; preacher. pastor 主持宗教仪式, minister 与 pastor 意义相近; preacher 则已经不大使用。英国 国教的教堂的主持则称为 vicar。对于这样的词, 翻译时应该 将概念移植。移植过来的概念要通过文化的 “阐释” 即对该 , 词所代表的特殊文化现象加以解释。 英语作为基督教民族的一门语言, 其中有大量的宗教专 门用语, 它们涉及面极广, 囊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上层建筑 的很多领域。 不了解这些词语往往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影 响翻译。 《新闻周刊》 美国 把四年一次的总统就职仪式形容为 “美国民主的主要圣礼” (the central sacrament of American 。 是基督教的一项重要礼仪, 它借助一种 democracy) “圣礼” 这里作者以宗教中的 “圣礼”喻指美国总统制为民主制度的 一项重要形式, 以及就职典礼的严肃庄重。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佛 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 许多 人们相信有 “佛主” 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 很多, “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如 、 “ 临时抱佛脚” 等。在西方 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天主教等, 所以英 语文化受天主教、 基督教影响较深, 相关的习语如 Good helps ( ,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as poor as the ( (下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也有 Go to hell 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三、 宗教在英、 汉两语言中比较 汉英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 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 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圣经》 在整个西方文明 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 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 语言表 达形式上, 词汇意象和含义上, 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故翻译时 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 Hawkes 把 《红楼梦》 “阿弥陀佛” 中的 竟然译成” , God bless my soul” 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 佛, 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 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 “天诛地灭” 又如 这一成语运用 “天” 地” 、 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 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
文 化 万 象
文化差异与翻译
——宗教文化与翻译
◎王天枝
(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 广东・花都 510830)
摘 要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 而且涉及文化的转换, 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文化交流。本文 通过讨论阐述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着重论证了宗教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实例论述了翻译 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宗教文化的因素, 指出应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各自宗教等文化 的特点后, 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 才能有可能做好翻译。 关键词 宗教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影响的中国, 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 God 取代。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 存在着极大的差 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一切, 宗教多有 “圣 经” “洗礼” 修女” 教堂” 上帝” 、 “ 、 “ 、 “ 等词汇。而中国人信奉 佛教、 道教, “玉帝” 观音” 菩萨” 佛主” 多有 、 “ 、 “ 、 “ “慈悲为怀” 等宗教词汇。在西方文化中, 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 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请看例句: 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 believe what I t tell you. 这句话中的 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 Thomas 是 耶稣的 12 门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 后来, 英语中使用 doub我们便 ting Thomsa 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可以将其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 begin to breathe. 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来自尘土。因此, 英语 中 creation 指“上帝” 。而 clay 指“上帝创造的人” 。理解了 就可将原文译为: 老 creation 和 clay 这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 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还有些英语成语引喻了 《圣经》 中的人或事。 如果在了解 其背景的情况下采取直译加注释的话, 不仅能够把原文的喻 如: old as Methuselah, rich as a Jew, wise as Solomon。 as as as 玛士撒拉( Methuselah)是 《圣经》 中以诺之子, 据说享年 969 年; 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 犹太人 (Jew) 就成了富人的 代名词; 所罗门王 (Solomon) 《圣经》 是 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 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 在旷野绝粮, 此时天降食物, 众人 取而食之, “manna” 称为 。现在 manna 一词指不期而遇的东 西, 令人精神振奋的东西。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 语言表达之中, 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理解语言中 的文化内涵, 才能避免错译、 误译, 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 的作用。 四、 小结 总之, 在翻译中, 无论是英译汉, 还是汉译英一定要注意 语言的文化内涵, 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宗教特色和差异, 如果忽 略了这一点, 不但译文不易接受, 有时还会事与愿违, 产生意 想不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 [1]陈东成, 文化差异与翻译,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费小平, 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3) 2005 .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2000 . [4]王天枝,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池州师专学报, (6) 2006 . [5]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 2004 .
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 以不可见的基督的 “宠爱” “保佑” 义如实地展示出来而且还能够使读者得到更好的理解。例 和 。
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王, 如 ” 以智慧著称。 Manna 一词源于 《旧约・出埃及记》 当摩 ,
翻译, 就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同样的信 息, 简而言之, 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也就是说, 把原文的意 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但是这简单的一句话, 做起来却并不 容易。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 因为 因此它必 长期从事高校翻译课教学工作的作者周方珠说:就英汉翻译 “ 而论, 英汉语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归入两个不 同的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后 , 者属于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巨大的差异, 在于历 史、 地理、 政治、 经济、 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这些差异造成 翻译的巨大困难, 有时也使翻译变成不可能的事。毫无疑问, ” 译者必须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 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 一个称职的译者必须是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两种不同语言, 更 重要的是谙熟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们在文化背景、 渊源、 风俗 习惯、 政治制度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 一、 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 希腊文化、 犹太宗教和现代工业主 义。 更具体地说, 我们可以用柏拉图, 旧约全书和伽俐略来代 表西方文化的三种源源。 西方的文学、 艺术、 纯数学及世界观 主要源于古希腊文化; 西方人的信仰、 道德、 伦理及民族主义 主要受犹太教的影响。 而西方人的权力及权力观源于现代工 业主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数千年来一脉相传博大精深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的外来要素是佛教。 佛教在公元初期由 印度传入中国, 并在宗教上获得确定的地位。此后便很快融 入中华文化的整体, 成为中国文化三教 (儒教、 道教、 佛教) 之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 开篇便 是:人之处, “ 性本善。几千年来, ” 基于孔孟之道的这一伦理道 德观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深远影响, 然而, 西方人的观点却 与之大相径庭。美国人 Robert Sunley 指出 “No child has ever
been known since the earliest period of the world, destitute of an 。 evil disposition——however sweet it appears” ( Ron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显然, 人之初, 不是性本善, 而是性本恶。 西 Sunley 认为, 方人对人性的认识之所以与东方人截然相反, 与各自的宗教 信仰不无关系。东方人, 尤其是中国人深受儒教与佛教的虔 心向善说影响; 而西方人则受基督教 “原罪说” 的影响至深。 因此, sin 一词的理解各不相同。 对 二、 西方宗教相关词汇 基督教是西方特有的一种宗教, 对于没有这种宗教背景 的中国人来说,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 常常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障碍。 宗教, 从其严格的意义来说, 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 念, 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 因而也是特 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 积淀在民族 文化的底层, 成为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对于深层文化的内容 就并不是仅仅通过翻译就可以的, 还应对特定的文化背景有 所了解。 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及感 情色彩。 英语中很多的词、 短语表达特定的宗教意义, 不了解这一 背景, 只按字面理解, 就会产生错误联想。例如, End of the 对于中国人来说, 看到这几个字就很容易 World ( 世界末日), 理解为, 大难临头、 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 然而对西方人 来说。 它并无恐怖之意, 而只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 “世界末 日” 之说来源于基督教, 是其基本教义之一。 它表示有朝一日 现世将最后终结, 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 好人升 天堂, 坏人下地狱, 魔鬼入火湖。 英语中有许多涉及宗教活动、 仪式等的词汇, 它们都代表 特定意义, 简单译成汉语, 往往不能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 例 如: “圣餐”“圣餐” 。 是指什么?往 Holy Communion 中文译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