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下)20101230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下)20101230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下)
地域:国内 作者: 信息类别:行业动态 行业类别:钢 铁 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 发布时间:2010-12-30 14:58:21.0
三、中国钢铁区域市场流向分析 钢铁工业的布局直接决定了钢材的区域流向。

整理 2009 年 70 家重点企业钢材的区域流向, 如表 1 所示。

2009 年这 70 家大中型企业共生产 3.82 亿 t 钢材,占全国钢材总产量 6.92 亿 t 的 55.20%,因此,可以 将其作为样本,对全国钢材市场流向进行分析。

在统计的过程中,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比如从首钢 总公司的钢材总产量中扣除位于西南的水城钢铁和贵阳特钢的钢材产量,把水城钢铁和贵阳特钢的钢材 产量纳入西南;将宝钢集团的钢材总产量中扣除位于西北的八一钢铁的钢材产量,把八一钢铁的钢材产 量纳入西北;再扣除位于中南的韶钢和广钢的钢材产量,把韶钢和广钢的钢材产量纳入中南;从河北钢 铁集团的钢材总产量中扣除位于中南的舞阳钢铁的钢材产量,把舞阳钢铁的钢材产量纳入中南;等等。

表 1 2009 年重点企业钢材区域流向统计 单位/万 t 产地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北 西南 华北 6 310 527 184 246 87 19 东北 308 1 740 98 16 5 8 华东 4 483 1 475 7 100 2 513 94 89 销地 中南 1 215 461 657 4 418 132 197 西北 359 39 48 111 1 247 43 西南 153 21 108 550 212 1 851 出口 346 237 301 262 6 40
对表 1 中数据计算整理,得到我国各区域市场钢材绝对输入/输出量流向(在此不考虑进口因素),见图 10。


图 10 2009 年重点企业区域市场绝对输入/输出量(单位/万 t) 结合表 1 和图 10,分别计算出每个区域企业生产的钢材中,供应本地区的数量、区域间净输出量、出口 量、净输出量(区域间净输出量+出口量)、净输出比例,结果见表 2。

根据各钢铁区域市场的净输入输 出比例,可以把 2009 年我国的钢铁区域市场划分为 3 种类型:①自给型的西北市场:西北市场净输入比 例为 4.88%,净输入钢材 64 万 t,说明 2009 年西北市场基本实现了自给;②输出型的东北市场、华北市 场和中南市场:东北市场、华北市场和中南市场净输出比例分别为 57.20%、47.90%和 19.00%,分别输出 钢材 2 325 万 t、5 801 万 t 和 1 036 万 t,说明 2009 年这 3 个区域市场“绝对”过剩程度较为严重; ③输入型的华东市场、西南市场:华东市场和西南市场净输入比例分别为 50.55%和 25.93%,分别输入钢 材 7 258 万 t 和 648 万 t,说明 2009 年这两个区域市场钢材需求量较大,需要从其他区域大量调入。

其 中华东市场属于我国用钢最多的区域,西南市场的较多输入则与灾后重建有较大关系。

表 2 2009 年中国各区域市场钢材输入/输出情况 区域 华北 供应本地区 6 310 区域间净输出 5 455 出口 346 净输出 5 801 单位/万 t 净输出比例/% 47.90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北 西南
1 7 4 1 1
740 100 418 247 851
2 088 -7 559 774 -70 -688
237 301 262 6 40
2 325 -7 258 1 036 -64 -648
57.20 -50.55 19.00 -4.88 -25.93
为了进一步进行可比性分析,笔者计算了 2007 年中国各区域市场钢材输入/输出情况,如表 3 所示。

可 以看到,2007-2009 年,各区域市场钢材输入/输出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中华北市场和东北市场净输 出比例分别增加了 8.36 个百分点和 1.47 个百分点,华东市场净输入比例增加了 37.99 个百分点,中南 市场由净输入比例 18.39%变为净输出比例 19.00%, 西北市场由净输出比例 16.33%变为净输入比例 4.88%, 西南市场的净输入比例增加了 19.73 个百分点。

上述变化,有的是由于特殊因素引起的,但更多的是由 于各区域之间钢铁产业布局更加不均衡引发的。

表 3 2007 年中国各区域市场钢材输入/输出情况 单位/万 区域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北 西南 供应本地区 3 464 1 400 7 044 2 600 814 1 400 区域间净输出 1 808 1 255 -1 932 -1 053 71 -149 出口 458 507 920 467 88 56 净输出 2 266 1 762 -1 012 -586 159 -92 净输出比例/% 39.54 55.72 -12.56 -18.39 16.33 -6.20
综合分析,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如主要依靠区域资源优势(如铁矿 石、焦炭等)发展起来的华北地区 2000-2009 年粗钢产量全国占比的大幅提升直接导致该区域净输出量 和比例快速增加;而钢材的主要消费地华东地区 2000-2009 年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仅小幅提升,而该区域 净输入量和比例快速增加。

由此使得区域之间的运输量逐年扩大,钢铁工业的物流压力逐年增加。

而从铁路运输看,截至 2008 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只有 7.97 万 km,且承担着庞大的不断增长的客运 功能。

如 2007 年、2008 年铁路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 7 216.3 亿人·km 和 7 778.6 亿人·km,同比分别 增加 8.97%和 7.79%。

有限的货运能力中,又有 35%左右要确保煤炭运输,2007 年和 2008 年,煤炭铁路 货运量分别为 7 416 亿 t·km 和 8 360 亿 t·km,分别占全国铁路货运量的 33.93%和 35.79%。

钢铁工业 的原燃料、产品运输则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2000-2008 年钢铁行业(本文按钢材、金属矿石和焦 炭 3 种产品合计)铁路周转量及占全国铁路货运总量比例逐年上升(见图 11),使我国钢铁企业本来就 很紧张的运输状况雪上加霜。

当铁路运输不能满足各地区之间庞大的原燃料、钢材物流时,进一步给公 路、水路等运输方式增加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等费用。

因此,上述变化启 示我们,未来对钢铁工业产业布局的调整,更应放到国家整个工业布局调整的高度上来,充分考虑下游 需求的变动,充分考虑能源、资源、物流等因素的约束条件,进一步统一协调规划。


图 11 2000-2008 年我国钢铁行业货物周转量及占全国货物周转量比重 四、建议


展望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发展前景,只有综合考虑资源状况、需求因素、交通运输乃至区域环境约束和 发展定位等各种因素,改善我国钢铁产业布局,才能使其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现 3 个特点: 沿海布局体现继承性,内陆布局体现资源性,临海布局体现时代性。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面向国内外 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眼于现有布局,使临海、沿海和内地依次呈现“点、带面”的发展模式,如图 12 所示。


图 12 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发展前景 总体上看,未来我国钢铁工业国内布局调整继续面临较大的挑战。

从国内范围看,应该说我国经济已经 “全球化”了,但钢铁市场的“全国化”尚未充分实现。

未来需要进一步突破区域分割,进一步实现主 要钢铁企业的全国布局。

从国际范围看,我国钢铁企业尚处于“被国际化”的阶段,未来必须在国内一 体化的基础上,更主动地走向全球化。

钢铁企业应逐步在国际化分工、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 形势,并通过投资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整合。

在这个过 程中,企业必须要具备拥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能力的领袖和经营团队,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形成全球认同的品牌和信用能力,以此逐步具备集成和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价 值链的组织者和利益分配者。

本文结束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冶金经济与管理》 相关连接关键字: 相关连接关键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