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
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道德素质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必须是“人师“。
职业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
教育的开放性,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极为世人所瞩目。
(1)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会愈来愈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就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在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教育的作用。
可见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和教育的力量。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但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而且对工作和各种人际关系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教师职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教育行为的功效。
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自觉地协调好这些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
良好的教师道德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地认识、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想悖的各种思想和
行为。
二、知识素质要求: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武器。
(1)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训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展的过程和成功原因。
这对于学生增强信心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
这种知识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设计和操作实验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规律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准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这相关的知识。
研究成果表明:教龄是实践性知识的显著影响因素,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处理问题、组织好教学十分有利,因此专家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认清当前的教学情境,并能引发过去的经验,产生符合当前情境的行为。
(4)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博采众长,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知识渊博的教师更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事实上学生的全
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化知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三、能力素质要求:
一般说来,能力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所谓一般能力又称通用能力,是指完成一般性的活动或任务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一般没有学科、专业、职业等的区分。
特殊能力是指解决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特殊问题所需要的专门化的能力。
随着社会和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2.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教师的反思能力,新时代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教书匠”,而应是学者型教师,要求教师能将经验上升到理论,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
4.教师的科研能力。
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才能真正使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教学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学任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表现为分析和领会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分析处理
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学习个性特点的了解和判断的能力。
2.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言语表达能力,如教师的表情、手势、言语的强烈感染力等;非言语表达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制作教学课件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课堂上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的组织是佛灵活并富有创造性等。
四、心理素质要求
心理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取代的,因为教师的心理素质既是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心理素质表现为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诸多因素。
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任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康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五、身体素质要求:
这是人体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及柔韧性等机体能力。
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不仅是长年不懈
地脑力劳动,而且还是强度巨大的体力支付—要求耐力持久,动作机敏、反映迅速、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教师的平均寿命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排名较低,没有健康的体魄是难以适应这项工作的。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这一职业充满着奉献。
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实现教师“红烛”的精神,教师应长期坚持身体锻炼,为教育保证足够的体能储备。
总之,转变教师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的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
更新教育观念,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师的学生观,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
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这是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