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新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新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折飞荣(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中心小学,陕西榆林719002 )摘要: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和,面对着教育改革的大潮,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自身素质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里,素质教育的风刮过大江南北,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教师理应与时俱进,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然面,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质、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决定作用。

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我们教师必须有紧迫感、使命感,必须踏踏实实地端正教育思想,内强自身素质,外树良好形象上下功夫。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落后的地区,应试教育仍然主导着教育,为了让它向素质教育转轨,我们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转变。

其次,要立足讲台,放眼未来,充分认识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培养目标。

二、搞高自身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业务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而如今的时代这一说法已过时,那一桶水已是一潭死水,而是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常流水,活到老学到老恰好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强烈要求。

此外,还要掌握计算机和程序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计算机工作的一定技巧。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决定教育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育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习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

”教师要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教师的角色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

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练什么,练多少,都由教师决定。

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待灌的瓶。

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接受。

新课程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

为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须由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转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

并就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当好组织者、引导和激发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2.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根据学生需要,变换教学策略,主要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领域(知识和事实),情感领域(态度、兴趣、情绪)和心理领域(调节、推动)得到整体发展。

3.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共同梳理问题,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4.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激发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发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就必须当好激发者,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激发者,就应该做到:首先,对学生充满激励。

激励性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人前进的外在动力。

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界的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地、恰倒好处地表扬我们的学生。

“你真棒!”、“你真行!”、“你的比喻太形象了!”等等。

一句简单的表扬语言,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都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其次,对学生充满赏识。

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

美国高中数学教师埃瓦德在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充满赏识,他说在学生进入教师的时候,他通常是站在门口欢迎每一位学生,努力对他们作出肯定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

如“你的衣服好漂亮啊!”、“今天你表演了一个精彩的游戏”、“祝愿你度过快乐的一天”,都能使学生感到他人在关心自己。

因此,在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出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

有时他们产生动机是因为这些评价是他们需要听到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针对孩子的天性,教师善于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快乐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从而创设良好的氛围,然后尽情激发自身的慧智于课堂教育这片净土上,用创新引领学生在感受阳光般的温暖,体会成就感的美妙;用艺术牵引潜藏在孩子们身上的能量,让知识与德能融合碰撞出和谐的光芒。

(1)教师的知识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理论知识、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等。

第一,学科理论知识。

学科本身所要求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哲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角色内涵的基本要求。

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第二,驾驭教材的功底。

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除了应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

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掌握教学大纲,精通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从全局上把握教材;更应具备钻研与组织教材的能力,熟练驾驭教学语言能力和进行教科研能力。

还应较系统、灵活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和掌握认知规律,运用好教学原则,讲究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

将来的教师还应具有讲授多门课程的能力,尤其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更需要以革新的角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业”活动。

总之,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充实,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而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求知的促进者。

第三,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教师特别需要具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

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是一种教学观念,也是一种能力。

上课不能自问自答,自顾自讲课,不能代替学生回答问题,不能不管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反映。

上课鸦雀无声是不行的,控制不了课堂乱哄哄也是不行的。

如果教师基本功扎实,就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确实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同时还必须头脑清醒,反应灵活,从容应对,保持积极的思维和灵活的头脑,这需要平时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始终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知者。

毫无疑问,专业教学能力,驾驭教材、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仍然是未来教师职业劳动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因为古往今来“授业”都是教师劳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更应具有学科理论的专业功底、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是发挥教师教育功能的最基本条件,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劳动自然是十分辛苦的,除了有繁忙的教学任务、社会活动外,还感受外界环境带给的满意与不满意、高兴与苦恼、忧愁与快乐、宽慰与愤怒等情绪体验。

教师只有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豁达开朗,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学生的成长直接影响到祖国的前途命运。

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教师良好的个性人格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阳光”。

四、规范教师形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少。

”我们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时时处处把党和国家利益放首位,明确教师职责,满腔热忱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表率,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加之有“四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的陪衬,把心中的大爱播撒于教育,那人定会让素质教育的香气溢满世间。

所以教师必须从以下点做起。

新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精选与补充、重组与创新,迫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迫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学习构建起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自体验的学习平台。

因此,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与当前教师培训内容、过程密切相关。

在现代终身教育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

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

1.继续学习继续学习是教师的首要特点,也是根本性要求,其目的重在教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在获得证书、文凭或仅仅知道新的理论、知识、模式等。

因此,无论在教师的自我意识中,还是在行政、教研部门的管理、指导中,都应注意改变和克服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功利性和表面化的倾向,从停留在一般性知识、理论的学习转变到重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相关的重要素养,特别是教育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

2.积极行动毫无疑问,教师是其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主体,只有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

并且不断地付诸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参与、实践,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反思、分析、总结,才有可能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地得到成长、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的推动者。

同时,教师要主动、积极地争取其他同事、领导、教研人员等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合作学习、提高的共同体。

而行政领导和研究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育改革与研究中,就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讨论、分析,既提高实践的反馈又提供理论的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