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1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
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神人以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
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基石。
“和”是古典中国哲学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各有侧重地发展和丰富了“和”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2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儒家的出发点是个群关系、人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并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孟子则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以及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
(二)儒家和谐文化的判断标准儒家的和谐文化坚持以“礼”为判断标准。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周礼界限。
“礼”实际上已引申为一切习惯风俗所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成为判断人际和谐、群体和皆、身心和谐的重要标准,发挥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作用。
儒家认为,要达到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应注重积极地立人,而不是消极地惩恶。
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并且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按照“礼”的要求立身行事。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必须在此基础上“约之以礼”,任何德性都必须以“礼”作为指导,不然,这种德,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还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君、臣、父、子不仅指具体的人, 还是一种“礼”的要求,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这种要求更注重对内在心灵和情感的规范,是人卓然而立,成其为人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基本要求。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身心和谐的标准,《礼记》中记载了夏禹等六君子的治国之道,“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3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彰显做人的常道,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国家。
总之,“礼”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规范是对“和”的限制和保障。
儒家反对为调和而调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主张用“礼”作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
人依礼而行,得之中正,方能达到天人、物我、人际、身心和谐的目的。
(三)儒家的和谐与其道家学派和谐思想的异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
道家的出发点是主客关系、物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道家非常重视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完成对儒、道、释三大和谐论辩证综合的是宋明理学。
它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将彼此分离、各执一端的三大和谐论,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完成了对和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
宋明理学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或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同时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宋明理学的和谐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对“孔颜之乐”的重视与强调上,孔颜所乐,不仅乐在物我一体,而且乐在人我一体,是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
(四)和谐思想在古今社会的广泛应用1、经济(企业)方面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
儒家思想祟尚亲密的人际关系;人际亲密强调个人以彻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体之中。
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4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保持着相互感应的关系。
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敬如宾,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与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脉相承。
发扬儒家仁爱精神,就要以仁爱向善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员工向善,使企业内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
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真诚奉献。
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考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
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
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义之德。
儒商注重“和气生财”,“和”则“旺”。
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价值,把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意。
在今天提倡生态道德,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谐论”、“天人合一”于平淡朴素中有着奇迹般的深刻。
企业是盈利性的单位,而“义”,“利”根本上是统一的。
义与利相辅相成,各司其职。
企业要义利兼重,以义利合一作为企业追求的总目标。
在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儒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企业要先义而后取,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损人。
“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
2、生活(茶道)方面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但儒家思想是它的主体。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5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值取向不尽相同。
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
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
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
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
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从社会观说,整个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友谊。
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中国茶道或许会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
3、医学(中医)方面汉儒以阴阳五行说大讲天人感应,其间附会于社会历史、政治、人事等方面者多为迷信之属,已经遭当时著名思想家王充尖锐而深刻批判。
然其被吸收于医学中者,则成了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的破坏或失调,可以说是人得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反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保证人的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