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程时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0601班)【摘要】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本文对儒家核心文化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再从儒家文化对个人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自然方面的阐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既是构建友爱社会的基础、维系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促进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的前提,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一种良好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观;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博大,义理宏深。

胡锦涛同志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儒家文化到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儒家的文化包含了许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其中包括孔子的“仁爱观”,“中和观”,“尚公观”,“忠信观”,还有“和合观”。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一)儒家“仁爱观”,倡导“仁者爱人”理念,启迪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去关心人,爱护人。

“仁”和“礼”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人”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含义是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独立人格,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要求每个人都能承受相应的道德制约和社会义务。

[2]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借鉴我们祖先留下的“仁爱”遗产,激发自觉地“仁爱”情怀,真心实意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去关心人,爱护人,使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己行动。

若能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

(二)儒家的“中和”观,倡导“尚中贵和”理念,启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化解呵呵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

“中和”包括“中”与“和”两方面。

“中”指适中,中正。

“和”就是和谐,协调之义。

(三)儒家的“尚公”观,倡导“天下为公”理念,启迪人们确立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经《礼记〃礼运篇》所阐述的“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的思想,导源于儒家仁学思想的扩展与推演,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安百姓”,“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逻辑发展,因此长久地成为儒家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

[3]这种“天下为公”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已陶冶出千千万万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贤哲志士。

从梦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德追求,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意识,其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旋律,那就是“天下为公”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种种矛盾。

若能坚持“天下为公”,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黔,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那么许多社会矛盾,就有可能得到合理解决。

同时,坚持“天下为公”,人们才能自觉地以公义战胜私欲,自觉负起对社会,民族的义务和责任,激发人们树立全局观念,养成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道德情操,自觉舍弃个人小利,谋求国家和人民的大利。

有了这种感情,一切不和谐的音符,就可以被有效地抑止;一切和谐的曲调,就将自然出现。

因此,提倡“天下为公”,完全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的要求,我们应当带头实施,身体力行。

(四)儒家的“忠信”观,倡导忠实诚信理念,这对于纠正社会上的启蒙拐骗邪风,培养人们醇厚朴实之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讲忠信之德。

因为只有讲忠信,人与人相交,才能真诚相待,忠实不欺,信守诺言,从而消除社会中那些欺,蒙,拐,骗的丑恶现象,这对于促进人们和谐相处,友好合作以及推进全社会醇厚朴实之风的形成,无疑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五)儒家的“和合”观,倡导“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5]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二,儒家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意义(一)儒家文化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点,而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

人有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生存并发展。

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个人的物质利益,争取和维护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是正当的。

因此儒家认为人类追求物质上的“足食”、“富与贵”、“饮食男女”而厌恶“贫与贱”是人之常情,但是取得这些物质条件的途径与方法必须合理。

从选择的行业看,儒家强调必须走正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是走正道能够获得的富贵,哪怕是做马夫也是可以的。

从求富贵的方法上看,儒家强调也必须有道。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

[6]儒家还提倡在精神层面和道德理性上通过修身养性,形成道德规范及准则,并以此教育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和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自身内心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建立起“仁”本体,通过“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六个环节,从而实现人人皆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儒家这种修身行为达到的道德境界不仅完全克服了肉体生命发展对于精神生命的阻滞和对立,而且建立了和谐的精神境界。

(二)儒家文化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只是和谐的起点,在实现了自身和谐之后,只有继续外化,推及自己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彻底和谐。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血缘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是,儒家把仁爱思想超越了宗法血缘的道德范畴,要求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关系。

具体而言,儒家是以“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为核心,结合“义”“礼”“知”“信”四个方面展示儒家人与人和谐的基本准则,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义勇为”,“以礼相待”、“礼让为先”,“知天命,进以礼,退以义,求之要有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对人交往时的一种道德要求,即诚心,无诚心则身不正,身不正则品质污,而品质污则无以谈友情,也便自然无以谈交朋友,必须端正交朋友的态度,要首先具备一颗真诚的心。

从另一方面讲,也就是说,交朋友应先具备交朋友的素质,“诚心”是“信”之重要内容。

[7有了如此宽厚的对象化的行为以及个体自身的严格约束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和谐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先哲也进行了许多可贵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处理人我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倡导“仁爱观”,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就集中体现了仁爱原则。

二是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人们“推己及人”或“舍己为人”。

三是倡导包容精神,提出“厚德载物”,要求人们像大地那样,以容载万物的气量,去处事待人,在与人交往中,做到虚怀若谷,宽厚大度,设身处地去理解人,关心人,体谅人,而不过分苛求于人。

四是倡导“贵和”精神,主张“和而不同”,“去同取和”,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和为贵,相互协作,共享祥和。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儒家在德育实践中所设计出来的重要德育内容,它们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行业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都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儒家文化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社会的人,反过来,社会也是人的社会。

人与社会的和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儒家人与社会和谐思想主要通过“孝”、“忠”、“悌”等精神元素构成,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且要将这种关系发扬到为国尽忠、报效社会。

“忠”,即对待人,帮助人要真心诚意:后者为“恕”,即宽容精神,推己及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

儒家还提出了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的具体方法: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今天的话语表述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过得好。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作为封建社会初创期的思想者,在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上,显然无法运用上述各种手段协调社会,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启示和方法论,其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社会的和谐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方面,儒家作了自己的深刻思考,并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德育内容。

例如,儒家倡导“尚公”的原则,强调“天下为公”,要求人们用公义战胜私欲,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做到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突出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

[8]德观,无疑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