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A.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B.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解析A选项是酸雨造成的影响。
答案 A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C.每-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D.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析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答案 B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
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解析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始往往呈指数增长,自然增长率a大于1;时期Ⅰ,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一定等于乙;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率大于乙种群,但是甲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同,故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乙种群;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随时间的延续,增长速率减慢,故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答案 D5.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C.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解析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C正确;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D错误。
答案 D6.关于群落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B.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D.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解析群落结构的形成的内因是生物遗传特性;群落都有一定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演替不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而是优势物种的替代。
答案 C7.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率解析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亦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答案 B8.下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个营养级C.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重的受害者解析该食物网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群落;雀鸟属于第二个或第三个营养级;自然环境中,甲虫受多种因素制约,不会呈现指数增长。
答案 D9.现有甲和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
甲生态系统含有3个营养级,乙生态系统含有4个营养级。
下表为甲生态系统第二、三个营养级的能量生产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生态系统第三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为2.45×109[h·(hm2·a)-1]B.甲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为5.645×1010[h·(hm2·a)-1]C.甲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高于乙生态系统D.若传递效率相同,则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相同解析甲生态系统第三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散失的能量=(1.05×1010-3.50×109)-4.55×109=2.45×109[J·(hm2·a)-1],A正确;次级生产量(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散失的能量=(1.85×1011-7.35×1010)-6.15×1010=5×1010[J·(hm2·a)-1],B错误;没有乙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无法判断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的高低,C错误;两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若传递效率相同,则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同,但不知道乙生态系统第二个营养级呼吸消耗能量值,因此无法进比较次级生产量,D错误。
答案 A10.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30株/m2)和3种杂草(均为2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田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田螺,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不同小区中水稻日均种群增长率有差异,主要原因是狐尾草与水稻竞争资源所造成的C.实验期间,低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且田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该农田将经历次生演替,最终形成顶极群落森林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田螺的密度,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不适于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不同小区中水稻日均种群增长率有差异,并且田螺密度越高,水稻日均密度增长率越低,因此主要原因是田螺的捕食,B 错误;实验期间,由于各小区的面积有限,低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而田螺的日均种群增长率大于0,因此田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该农田将经历次生演替,但不一定演替为顶极群落森林,D错误。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下图是绵羊迁入某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1)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____________。
统计每年的出生率(b)和死亡率(d),b-d即为当年绵羊种群的____________。
在________年,绵羊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在海岛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________。
(3)即使没有天敌等其他生物的影响,海岛上的绵羊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空间和________等环境条件的制约,从而使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
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________来实现的。
解析(1)由图可知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逻辑斯谛增长。
自时即1840年,绵羊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在K2(2)在海岛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食物网。
(3)即使没有天敌等其他生物的影响,海岛上的绵羊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空间和资源等环境条件的制约,从而使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
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1)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自然增长率1840(2)食物网(3)资源自我调节/反馈调节12.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
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
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处于第________个营养级,图中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3)据图分析,植食性动物所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_、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
由此可见,生态系统中能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生产者处于第一个营养级,图中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2.8/464.6×100%=13.5%。
(3)植食性动物所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未利用。
答案(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一13.5(3)呼吸散失分解者利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3.某地的食物网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的各生物之间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复杂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网。
(2)鼠同化的能量的去路除了图中所示和未利用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3)假如鹰的食物中有2/5来自于兔,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
那么理论上,鹰若要增如20 g体重,需要消耗植物________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4)该生态系统中蛇被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禁止捕杀蛇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稳态,这个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
答案(1)营养(2)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3)5 600(4)增加负反馈14.下图为某草原轮牧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该食物网中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蛇所占据的营养级共有________个;若蜘蛛数量大量减少,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_。
(2)为检验草原鼠害防治效果,可用______________法对草原老鼠进行数量调查。
(3)下表为牧草能量的部分流向统计分析表[单位是:kJ/(m2·a)]。
从长远发展看,利用表中数据分析,用于食草昆虫生长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kJ/(m2·a),其中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为__________kJ/(m2·a)。
解析(1)由食物网中营养关系可知,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根据不同食物链分析,蛇分别占据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若蜘蛛数量大量减少,蛇的食物来源会更倾向于低营养级生物,根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蛇获得的能量将会增多,因此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