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布——古代报纸产生前实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一种流动的传播媒介。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亦称“露板”。
最初是指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专指公开发布的战争捷报。
古代报纸产生前新闻传播载体的特点1.古代报纸产生之前,传播新闻的载体往往具有一身二任的性质官方新闻的发布,完全借用官文书2.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新闻传播的需要,又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尚未完全成熟。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态及其特点a封建官报特点——不定期;定向传播,有官文书痕迹;信息属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筛选信息。
经具有一定的报纸的性质,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最早的官报雏形b非法民报(小报)特点1、以刊载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不定期发行。
2、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3、内容较为丰富,可读性较高4、以赢利为目的,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5、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
6、手写、印刷并存,发行量大,读者广泛c合法民报(京报)特点1.内容基本是官报的翻版,极少自己采写的新闻,更无评论。
2.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固定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编排形式3.报房自主经营、自办发行。
敦煌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原件“定本”制度——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中国报纸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为政治上之一种需要”——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专制统治的舆论工具。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形态,从影响上看,封建官报最大;从形式上看,合法民报(京报)最完备;从本质上看,非法民报(小报)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压抑了对新闻的信息需求;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基础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限禁3.封建社会的新闻信息体系为封建统治阶级独占。
4.封建统治者绝不允许民众自由发表言论,始终禁锢、钳制人们的思想。
1815年-19世纪末是在华外报发展和垄断时期,以两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创始阶段(1815-1840年)办报活动局限于东南亚一带和中国的澳门、广州2.初步发展阶段(1840-1860 年)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办报中心是香港3.迅猛发展阶段(1860-1894年)逐步深入扩展到中国腹地,办报中心是上海在华外报:1.从报刊语言上看,有中文和外文两种2.从报刊类型上看,主要有宗教报刊和商业报刊鸦片战争前,为了传教的需要,传教士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和中国沿海一带办报,主要是创办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中文报刊。
主要有以下六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1815年)《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巴达维亚1823年)《天下新闻》(马六甲1828年)《杂闻篇》(澳门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1833年)《各国消息》(广州1838年)近代最早外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1821年12月停刊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纯宗教性报刊逐渐演变为时政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士立1833年8月创刊于广州宗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贯珍遐迩》马礼逊教育会主办1853年9月3日创办于香港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是报刊经营的一大突破。
《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性质: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发展三阶段:1、前身《中国教会新报》(《教会新报》)(1868.9-1874.9):纯宗教报刊2、前期《万国公报》(1874.9-1883.7)以报道时政为主的综合性报刊3、后期《万国公报》(1889.1-1907.5)广学会机关报由“教”而“政”的办报旨趣及其内容变化原因1.中国人内心对基督教的排斥2.要在中国打开传教的局面,就必须采取传播知识的方式3.传教士报刊逐渐演变成综合性时政刊物澳门:《蜜蜂华报》1822年9月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澳门因此成为中国境内最早有近代报刊的地方《申报》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报目的是为了赚钱。
《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它的创办和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对中国报业的影响?在华外报是国人办报的启蒙之师,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1.外报将近代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传入中国,使中国人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2.外报将近代报刊的形式传入中国,为国人以后自办报刊提供了现成的模式。
3.外报将西方先进的办报经验、技术和设备传入中国,为中国报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
4.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戊戌维新时期:国人报业勃兴国人办报出现热潮甲午战争前汉口的《昭文新报》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上海的《新报》(1876.11)初由上海“各省商帮”创办,后为求生存,改官商合办,依附上海道台资助。
1882年2月停刊。
“官场新闻”、“道台的嘴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1)办报主体:创办者身份复杂,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2)报刊性质:私营为主,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3)报纸内容:以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为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
(4)业务工作:在华外报尤其是中文商业性报纸成为国人办报的样板和模仿对象。
王韬与《循环日报》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目的和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通上下,通中外(3)新闻自由——主张言论自由,许民间创办报纸(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允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办报立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2)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政论文体(3)系统论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戊戌维新时期国人报业勃兴维新派的报刊活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8-1896.8——维新派通过办报进行维新运动的发动和准备主要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第二阶段:1896.8-1898.9——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领导、指导维新运动的主要手段主要报刊:《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时务报》的宣传宗旨和内容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内容以译文为主,又设言论。
其次序为:1、论说2、恭录谕旨3、奏折录要4、京外近事5、域外报译6、西电照译“耳目喉舌“论的办报思想创立了“时务文体“语言平易,赋予感情王韬的“报章体“短小精悍,立场鲜明《时务报》的影响?创造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起到思想上的启蒙作用严复《国闻报》1897年10月创刊于天津。
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戊戌维新后中国报业生态的显著变化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是争取报刊出版、言论自由的重大胜利。
第二,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第三,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政治家办报传统——办报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营政,办报是他们从事的政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报馆既是的宣传机关,又是联络机关和指挥机关。
报刊政论传统——政论成为报刊社会影响大小和评价报刊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报刊政论时代”。
梁启超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速而确。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1.《清议报》办报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主要内容:尊皇攘后、鼓吹立宪2.《新民丛报》办报宗旨——开民智,造新民主要内容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3.戊戌政变后,梁氏流亡海外,接触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思想史承前启后的人物。
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健全舆论的主张;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改良派在国内报刊活动1.英敛之与《大公报》1902.6创刊天津法租界2.狄葆贤与《时报》1904.6,创刊于上海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言论阵地。
3.《京话日报》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彭翼中4.《东方杂志》1904.3 创刊于上海综合型文摘性月刊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成立于1897年,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苏报》与“苏报案”《苏报》(1896.6 上海)《苏报》的革命宣传1903年5月,章士钊受聘担任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大造革命舆论。
“苏报案”的经过、结果及影响1903年6月30日,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章太炎,邹容闻讯自动投案。
经租界当局多次审理,1904年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案”审理过程中,章、邹变法庭为宣传革命的讲坛,表现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尊敬和同情。
影响;“苏报案”历时10个月,经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
《民报》的办刊宗旨及宣传内容——宣传“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影响及意义1.《民报》的出版与宣传活动,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
与此同时,它也日益受到清廷的嫉恨和日本政府的关注。
2.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第一,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
第三,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四,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于右任与“竖三民”1909年5月15日,创办《民呼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
出版92天。
1909年10月3日,创办《民吁日报》,范鸿仙任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