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邸报”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

它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

“定本”制度——进奏官们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所谓“小报”,是时人对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的特点1、性质: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2、发展: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发行人广泛;4、内容:朝廷动态报道,信息灵通、时效性强;5、技术手段: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传播范围:发行量大,读者广泛。

《天变邸钞》是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时间的报道。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官办“邸报” ,民办非法“小报”,民办合法“京报”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马六甲,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雕版印刷。

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

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传播策略:中国本土化。

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文风通俗浅显。

发行:每月出一期,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3年8月1日创办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共出33期。

内容:新闻为主,以反映时事的中外新闻和评论为重点;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在中文报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1.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近代中文报刊的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布告篇》率先在近代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3.在近代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板印刷的时代。

《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性质: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内容:宗教、科学、文学、新闻、商情等无所不包。

《万国公报》——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万国公报前期内容:首载“大清国”《京报全录》,占一半篇幅,是当时重要的中央政治新闻;次载“辕门钞”,刊登地方新闻;接排“各国新闻”,属于国际新闻;接排“格物探源”,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最后刊载传教文字;末附“告白”。

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时事政治色彩变得强烈。

读者扩展至社会各界人士,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发行量大大增加。

《万国公报》的影响(1)客观上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为人们了解西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2)有助于开阔人们视野,用世界眼光看问题。

(3)对戊戌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政治改革的进步作用。

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申报》创刊号特点:美查等创办《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重视办报质量。

把办报看成是有利可图的事业,靠报纸本身赚钱,这是早期《申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最重要的特征。

宗教报刊重在宣教。

《申报》创刊号《本馆告白》中最早说明刊登新闻的三大原则:一曰“新人听闻”,二曰“真实无妄”,三曰“明白易晓”。

《申报》重视新闻报道,新闻来源一是来搞,二是采访(各地特聘记者),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首开我国报纸支付稿酬的先例,提高时效性,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重视最早的战地采访。

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很重视报纸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文字。

经营业务上,利用其自身的人力物力资源从事其他出版行业:《申报》的成功经验:1.市场导向的受众观 2.低价策略 3.发行策略 4.多元化经营策略意义:《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申报》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目的和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通上下,通中外3、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许民间创办报纸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允郑观应的办报思想1、报纸的功能——“通民隐,达民情”。

2、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4、制定报律,规范报业。

香港的《循环日报》——早期国人自办报刊最成功、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创刊时间:1874年2月。

创办人:王韬。

办报宗旨:鼓吹变法自强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办报立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我国政论报纸的先河。

《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2、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政论文体。

3、系统论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一)办报主体:创办者身份复杂,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二)报刊性质:私营为主,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三)报纸内容:以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为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

(四)政治立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五)业务工作:在华外报尤其是中文商业性报纸成为国人办报的样板和模仿对象,并在报刊政论写作上有所创新。

(六)报业环境:经济上的拮据,政治上的限禁,报人社会地位低下,外部势力的排挤.《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特点:一是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二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出版的历史意义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

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维新派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时务报》的影响——“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造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时务报》领导权之争¡°百日维新¡±开始后,5月29日,御史宋伯鲁上《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请明降谕旨,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

6月8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后由汪康年改办《昌言报》。

《时务报》从1896年7月创刊,到1898年6月21日停刊,历时二年整,共出69册。

《湘报》(1898.3)通俗日报,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

重时政,以言论激进而著称。

严复与天津《国闻报》《国闻报》(1897.10)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报》的办报特色1、“以通外情为要务”,致力介绍西学、新学2、所刊消息“确而速”“极多极详” 3、颇具地方特色,以报道京、津、华北地区新闻为主4、采用一套特殊的斗争策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4、主流形态——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5、办报方式——办报、办学会、办学堂“三位一体”报章文体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章。

产生:表达变革激情、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发展:时务文体—新民文体它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一种过渡文体,开白话文运动之先河。

《新民丛报》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又一份保皇派报刊,半月刊,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杂志办报宗旨——开民智,造新民。

《新民说》系统阐述了中国要富强,必须自“新民”(提高国民素质)开始的思想。

新民丛报》的版式及内容版式——仿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模式,栏目众多,编辑严谨,装订精美。

内容——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系统地向国人介绍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等,是《新民丛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也是它有别其他刊物的一个很大特色。

报章文体的发展和创新——新民体风行海内外,盛极一时,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的娇子”,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办报环境办报主体数量地域种类政治立场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成立于1897年,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申报》的产权转移与史量才改革1.大力开拓广告业务--赢利的首要来源。

2.重视改进发行工作,扩大发行量。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申报》迅速发展的物资基础。

早期《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及特点办报宗旨:开风气,启民智。

特点:鼓吹维新、立宪;报风严肃;重视言论,以“敢言”而著称。

资产阶级维新派新闻思想: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早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王韬、郑观应等。

都认识到报纸是一种多功能的传播工具,强调报纸在促进社会变革和抵抗外来侵略等方面的作用。

比较零碎、肤浅,但第一次提出了言论自由、办报自由的民主要求。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1.将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概括为“通”:①“通外情”②开通民智③开通风气④开言路,建设民主政治2.已把办报视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喉舌论”的提出: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喉舌论”发展到后来,逐渐就局限到耳目喉舌的主体是政党,强调报纸是政党的喉舌。

过多地强调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民众的声音。

梁启超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1)新闻的“两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