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七律长征 (自动保存的)

25七律长征 (自动保存的)

25七律长征一、按提示填空。

1、《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

2、长征经过了__个省,翻越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

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3、“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对的是___;___对的是___,_____对的是____。

最后两句中一寒一暖反映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二、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四、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找出诗中押韵的几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___。

(2)“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1、本文的作者是_____。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的精神,这首诗中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的是________的情景,把_____只当作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八、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7.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4分)8.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5分)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4分)⑴⑵10.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九、按原文填空并作答。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诗中的“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和“千”的意思是山无数、水无数“万水千山”指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作者从“万水千山”中选写的“山”有五岭山、乌蒙山、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是指弯弯曲曲、盘旋的样子;”磅礴“是指气势雄伟。

2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难关是岷山“尽开颜”是全都喜笑颜开的意思。

“尽开颜”这个词语表达了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4、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写于 1935 年 10 月。

诗中第 1 句,写了长征的艰难及红军战士的态度。

诗中最后一句是总结全诗的句子,是写长征即将结束,红军战士笑逐颜开。

六、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__B、C、A、D___________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几年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26开国大典一、填空:1.开国大典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_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有____,有____,估计总数____。

会场在____。

主席台设在____。

2.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了、、和等四个场面,重点描写了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课文内容我知道。

1、填入人名:⑴_____宣布开国大典典礼开始。

⑵_____亲自按动升起第一面国旗的按钮。

⑶_____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⑷_____任检阅司令员。

⑸_____任阅兵总指挥。

2、填入表明时间的词语:⑴___年___月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⑵_____起,就有群众队伍儒场了。

⑶到了_____,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

⑷__________,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3.完成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和。

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__ _、_ __、_ _。

当__ 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 __,飞过天空。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

“波浪”只的是________。

句中运用了______的手法。

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___的____。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域、西域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的手法,充分展现了____和____。

四、选择题。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句中的“直3奔”能表达()①人们强烈的感情。

②人走的速度快。

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中的“一齐”说明了()①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②人们自觉性很高。

③会场的严肃性。

3、《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____和____写得很清楚。

①过程②场景③时间④人物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先讲庆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仪式,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了群众游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表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3.课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叙述,先讲_________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__,接着讲的盛况,最后讲_______________。

4.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1________2升国旗3_________4__________。

5.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________举行典礼。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_____________》,新中国的国旗是_______________。

7.这__________的宣告,这__________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_________,传到________,是全国人民的心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1)“人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从“直奔”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个句子写的是群众在____________时的表现,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里的“两股红流”指___________,“光明”既指____________;更是指_________________。

(4)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_____________,“28响”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练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4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