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在病理形态学中的
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炎性假瘤
2 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
3 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 4 恶性淋巴瘤
因为都是淋巴组织异常 增生,有时依靠影像和单纯 依靠病理诊断尚可有误,建 议这类病例均做免疫组化。
临床主诉
87%眼球突出, 39% 眶部疼痛,
53%的病例有眼球运动障碍,
海棉状血管瘤另一个比较多见的
症状是视力减退和视物模糊,有视力 改变者接近总发病人数的 2/5 。 海棉状血管瘤比较不多见的症状 是眶区胀痛、畏光、复视和头痛。
眼科检查
有超过2/5病例,眼底有压迫征 象, 约有 1/10 的病例,眼球运动受 限
CT检查 冠状位应包括眶缘至眶尖, 一般在冠状位做平扫, 横断位,5毫米层厚与间距,要求 包括眼眶,在横断面做增强后扫描 个别鉴别诊断病例需做增强后延迟 扫描,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 除拍摄软组织窗位外,还需加摄骨 窗。
46%的病例眶缘可触及肿块,质韧,边界
不清,可有压痛。
CT诊断
病变较局限者,可
见球后肌锥内外脂肪组织内、眼
外肌、球壁、或泪腺轻度的软组
织增生增厚,边缘一般模糊不清。
个别病
例病灶呈团 块状,密度 高而均匀, 边界清楚锐 利,但此类 病例增强扫 描肿块一般 无明显强化。
约有 15%的病例 眼眶有轻 度扩大 ,
海棉状血管瘤
是眼眶内最多见的良
性肿瘤,肿瘤发生在眼眶的各个部位,以 球后肌锥内最多见,其次为球后肌锥外, 另外眼眶前部泪腺、泪囊、内眦部和眼睑 也可发生,
临床上以40岁左右多见,
男女之比接近 2 :3。
约有3/4以上的病例因一侧性突眼而就诊,
其中3/4病例为眼球往正前方突出,
有1/4不到的病人突眼伴有眼球移位 。
眼眶肿瘤 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眼眶内肿瘤并不少见, 血管瘤最多, 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鞘瘤, 假瘤, 脑膜瘤和胶质瘤较少见, 转移性肿瘤罕见,
血管瘤
因细胞成分不同分为二大类,
单一细胞构成的血管内皮瘤和血管外皮 瘤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另一大类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多形性肿 瘤,属先天发育畸形,根据包括的成分和畸 形血管的成熟与否,将它们分成海棉状血管 瘤、静脉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动脉瘤等。
平扫:较高,均质;增强:轻→中 平扫:低→中,不均;增强:显著,不均 平扫:低→中,均质;增强:显著
边界、骨质
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膜瘤 脑膜瘤 胶质瘤 炎性假瘤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C T
资 料
边界清楚锐利,眼眶受压吸收 边界清楚锐利,眼眶受压吸收 欠清,不光滑,骨质硬化增厚,个别破坏 边界清,较少受压扩大 边界清,不光滑锐利,骨质硬化增厚 边界清,眶骨受压扩大,恶变可破坏 边界清,不光滑,眶骨硬化,伴破坏
CT表现
有4/5以
上的病例肿 瘤单独发生 在球后肌锥 内,
1/10 的病例肿瘤发生在肌锥外
另有 1/10 病例肿瘤涉及肌锥内外
有接 近 4/5 病 例的肿瘤
呈类圆形,
边缘光滑
锐利。
剩余的1/5病例肿瘤呈不规则形,边界欠清。
肿 瘤 小 的 仅 为 数 个 毫 米
大 的 可 占 满 整 个 眼 眶
肌锥内视神经脑膜瘤除发生在眶尖 部视神孔区可引起视神经孔扩大和邻近 蝶骨肥大增生外,其余一般不引起骨质
改变。
发生在眶内肌锥外的脑膜瘤引起骨质改变的概率要高 的多,一般表现为肿瘤邻近的眶骨肥大和硬化增白,
如属恶性脑膜瘤,则可在骨质肥大增生的基础上再 出现骨质虫蛀样的破坏。
视神经胶质瘤
肿瘤源自视神经的胶
肿瘤也可偏侧性生长,在CT图
像上显示为与视神经紧密相连的偏
侧性软组织团块,密度较高,均质,
但若肿块内出现钙化则肿块显得不 均质。偏侧性生长的视神经脑膜瘤 边界欠清,不锐利。
眼眶脑膜瘤病例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极显著,增 强前后 C T值的差异多数在 40HU以上。
眼眶脑膜瘤另外比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是肿瘤的钙 化。
均质者多于不均质,其边缘清楚但不
光滑锐利。
横断面扫描肿瘤以视神经为轴
心生长,可形似类圆形或梭形,较优
质的 CT 图像上可见密度较低的视神
经贯穿其中。
增强后 扫描 ,肿瘤 有明显强化 , 可均质 ,也 可不均质, C T 值一般 可较平扫增 加 30-50HU。
肿瘤内
也可因出血
密度变得非
注射造形剂后肿瘤可有轻度 到中度增强,部分病例肿块内可 见低密度囊性变区域。
肿瘤所在泪腺窝区受压变形,额骨颧突 受压变窄,骨质吸收,但边缘仍光滑锐利。
眼眶转移性肿瘤
眼眶内转移较眼
球内转移少见,原位癌主要为乳腺、
肺、鼻咽、甲状腺和胃肠道,笔者曾
遇一例十一年前子宫平滑肌肉瘤手术,
而在十一年后因眼球前突,眼眶手术
眼球突出伴疼痛,约半数病例眼球运动障碍, 用激素诊断性治疗有效
眼球向内下方前突或移位,泪腺窝处触及肿块
炎性假瘤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年令较大,有其它脏器肿瘤史
部位
CT
资 料
海绵状血管瘤 肌锥内4/5、肌锥外1/10、肌锥内外1/10 神经鞘膜瘤 脑膜瘤 胶质瘤 炎性假瘤
肌锥内外 肌锥内外,肌锥内沿视N,肌锥外紧贴脑板 肌锥内沿视 N 肌锥内外,肌锥外多见
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手术不易将肿瘤完
全切除。
CT诊断
密度均匀和不均匀为53:47,
平扫时CT值在38-79HU之间,平均为54HU,
增强后CT值在 60-109 HU之间,平均为 81 H U ,且以不均质增强多见。
大多数
静脉性血管
瘤形态不规 则,边缘不 光滑锐利, 甚至可见到
扭曲的血管
状影
静脉性血管瘤表现为边界稍不规则的软组织 团块,其内有扭曲扩张的血管影和散在的静脉石, 典型的病例不超过本病的 30%。
症状和体征有眼胀痛、头痛、眼球移位和
复视,
源发眶尖部的肿瘤,有视力伤害。
神经鞘膜瘤起源于神经鞘膜,主要由
雪旺氏细胞组成,可发生于眶内任何部位。 病理上肿瘤有完整包膜,镜下可分成 二种类型,安妥尼(Antoni)A型和安妥尼 B型,安妥尼B型组织较为疏松,易发生脂 肪变性,出现淋巴样细胞和粘液变性(囊 变)。
伴囊性变区凸现,这种表现占该病例的50%以上。
瘤 可 引 起 眼 眶 扩 大 变 形
较 大 肌 锥 内 神 经 鞘 膜
肌锥 外肿瘤可 直接压迫 眶壁,使 眼眶局部 受压变形。 一般不伴 有骨质破 坏。
脑膜瘤
位于肌锥内的脑膜瘤多数起源于
视神经鞘的蛛网膜,发生于眼眶内的脑膜瘤
被认为是迷走于眶内的蛛网膜组织。 以往认
质细胞,因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病 理上将其分为四级,其中1 - 2级为良性,
3 - 4级属恶性。临床上视神经胶质瘤多发
生在十岁以下儿童,女性多见。患者视物
不清和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其次是眼球
前突和其他。眼底检查可见压迫条纹、视 乳头水肿甚至萎缩等征象。
CT诊断
冠状面CT平扫可见以视神
经为中心的类圆形软组织增生,密度 较脑组织和视神经的CT值高约 5-10HU,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肌锥外泪腺窝颞侧深部和底部
肌锥内外
形态
海绵状血管或肌锥内外不规则形 类圆形,肿瘤较大时形态不规则 肌锥内多类圆形,肌锥外形态不规则 类圆形或梭形,沿视 N生长 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沿眼外肌或球壁生长 类圆形 类圆形,肌锥外形态不规则
胶质瘤 炎性假瘤
平 扫 肿 瘤 密 度 均 匀 , 不 高
增强后, 绝大部分 肿瘤强化 显著,因 充盈和填 充的时间 有异,肿 瘤显的不 那么匀质。
平扫与增强后肿瘤CT值相差20HU以上, 极个别的海棉状血管瘤可伴有静脉石。
近 1/5 的血管瘤可发生眼眶扩大和骨质 受压吸收,眼眶扩大多见于肿瘤较大者
或 发 生 于 眶 尖 部 的 肿 瘤
为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 少数可以恶
变,现在临床根据其不同的病理改变,将其
分成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上皮型、砂粒型、
血管型、纤维型和肉瘤型。
该病多见于中年,男女发病率无 显著差异或女性可能稍多。肌锥内脑 膜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和较早
出现的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压迫
条纹和视乳头水肿或萎缩。
眶内肌锥外脑膜瘤的临床症状 视肿瘤所在的部位而异,主要表现 为眼球突出、移位和眼底有压迫征
眶骨吸 收、硬化 增生和骨 质破坏都 不足2%。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也称作混合
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多具有
完整的包膜,极少病例可发生恶变。临床
表现为眼球向内下方突出和移位,向外上 方运动受限,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处可扪及 肿块,结节状,质韧,边界比较清楚。
CT诊断
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区
肌锥外类圆形肿块,平扫时中等密 度,边缘较清楚,肿瘤往深部发展 可达眼球后,眼球向前方突出和向 下移位,往下发展可达外侧眶底。
CT诊断
肿瘤发生于眼眶内的任何部
位,以球后肌锥内较多见,呈圆形或类
圆形,多数边界清楚锐利,肿瘤大者可
占据整个眶锥,眼球和视神经有受压移
位。
平扫肿瘤密度不高,均质,肌锥内神 经鞘膜瘤与海棉状血管瘤难以区别
增强后扫描神经鞘膜瘤有轻度到中度强化
部分肿瘤平扫密度不均,有低密度囊性变区。
因为肿瘤强化,平扫时不能区分的肿瘤实质
病灶发生 部位与海绵状 血管瘤不同, 静脉性血管瘤 仅 38% 单独 发生在肌锥内, 15%位于球后 肌锥外,47% 位于眶前部, 如眼睑、眉弓、 内眦和结膜等 处。
眶骨受压扩大和局部吸收占33%,较海棉状 血管瘤稍多。
静脉性血管瘤常合并眶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