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萨特又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2.朗诵诗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哲人说,美是一种感性,我说,美是你小小的眼睛里羞涩下淡蓝的清白。
什么是美,路人说,美是一种感觉,我说,美是路边的乞丐的手霜冻下褶皱龟裂的颤抖。
什么是美,诗人说,美是一种境界,我说,美是深林中秋暮下独行者走进的天地一色。
什么是美,僧人说,美是一种空,我说,美是高山上钟声的回荡的沉重千古与旷远。
什么是美,隐居者说,美是一种修为,我说,美是村落边枯藤上落日下的苍烟的孤直。
什么是美,恋人说,美是一个他,我说,美是下坠的泪水里倒影着的一个人的清晰。
二、美的特性(1)请任意说出跟“月”有关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请任意说出跟“桃花”有关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你看到的是“竹子”,但又不仅仅是竹子,而是坚贞不屈的品格;你看到的是“夕阳”,但又不仅仅是夕阳,而是日暮途穷的悲凉;你看到的是“杜鹃鸟”,但又不仅仅是杜鹃鸟,而是凄楚哀婉的愁绪;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
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
一座山,它作为“物”(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
“象”不能离开观赏者。
“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
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
“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
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
”(《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话就是说,“物”(事物的物理实在)是客观的,而“象”(事物的外观)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它包含有人的创造。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
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愁惨,其境绝异。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一桃花也,而一为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一江也,同一舟也,同一酒也,而一为雄壮,一为冷落,其境绝异。
(梁启超《自由书•惟心》)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
比如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
在表面上意象(山)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
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
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也很明显。
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读《红楼梦》、看梵•高的画、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美的时代性今天,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客都要带一束鲜花。
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
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花卉茂盛生长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
格罗塞曾说:“从动物装潢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这说明,我们今天的人与原始狩猎社会的人存在着美感的差异。
今天,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长得太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减肥”。
但是在历史上,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有某个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肥胖是美的。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
我国唐代,人们也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
大家都知道“环肥燕瘦”的成语。
“燕”是汉代美人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
相传她可以在宫女托起的一个水晶盘中跳舞,可见她身体轻盈,也可见当时的风尚是以瘦为美。
“环”就是杨玉环,她“肌态丰艳”,得到唐玄宗的宠爱。
宋代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
”说明开元、天宝之时以肥为美是一种时代的风尚。
从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画的仕女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尚。
以上文艺复兴时代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状况,说明时代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这些例子说明,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2)美的民族性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民族,他们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拼命把脖子拉长,或者以嘴唇宽大为美,所以在嘴巴中塞进一个大盘子。
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些都不美。
原始民族喜欢文身。
文身很痛苦,但是他们愿意忍受,因为他们觉得文身很美。
但是到了今天,欣赏文身的人就比较少了。
这些都说明美感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3)美的阶级性十九世纪,肺结核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
不过,肺结核又是一种进行性的疾病。
它是逐渐消耗着病人的生命,而且在这过程中,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
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可以说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因为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
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
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
”托马斯·曼在《魔山》这本小说里曾说:“疾病的症状是爱情力量的假面演出,所有的病都只是爱的变形。
”肺结核的患者会发烧,而使脸颊现出红晕,所以它是一种“热情之病”;但因为它发烧时的体温通常不会很高,所以这种热情较接近于“在内心闷烧”,有着压抑的性质。
拜伦、济慈、萧邦、史蒂文生、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病”,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雪莱就曾对“肺病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
”提到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果再扩大一点,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美感的差异更大。
三、美的分类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
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
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