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2. 昝启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3. 董显堂《对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论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第8期4.郭小磊《国外学者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研究概述》,《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5. 王才干《客体辩证法简论》,《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6.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7.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8. 车永洙《论模糊性思维及其现实意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9. 王荣江《马克思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车红兰金成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和谐观》,《东疆学报》2005年第4期11. 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12. 刘志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3.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14.胡珍生《认识辩证发展的思维机制初探》,《长白学刊》2004年第5期15. 窦文烈《认识论的巨著、辩证法的力作》,《文史博览》2005年第18期16.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17. 郑文标曹欢荣《时间观念辩证发展探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4期18. 张红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19.高峰《思维与认识辨析》,《长白学刊》1999年第6期20.吴婷《新时代下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财经界》2006年2月21.胡珍生杜福洲《形象思难在认识形成过程的中介作用》,《党政干部学刊》1997年第12期22.胡珍生《论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长白学刊》1997年第2期23.胡珍生《系统思想与形象思维心理机制建构》,《长白学刊》1996年第3期24. 胡珍生《形象思维心理机制探析》,《长白学刊》1993年第5期25.胡珍生《创造性思维(狭义)在认识形成过程的导向作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26. 胡珍生《试论抽象(逻辑)思维在认识形成过程的支撑点作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27. 王锡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与毛泽东实践认识论之比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28.许雅范《论<实践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扬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9.刘秀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新探讨》,《岭南学刊》2007年1月30. 张铁山《科学派自然主义认识论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影响》,《学术论坛》2007年1月31. 张剑平《新时期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成就》,《河北学刊》2007年1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研究观点摘录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了各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了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了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阶段。
”毛泽东认为这个感觉和印象阶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可称为感性认识阶段。
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的内部联系。
”因此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仅仅认识其现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达到“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阶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
经过“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按照毛泽东的理解,如果“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但“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
由于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就跟随着推移和发展”。
因此,一次正确的认识必须要经过多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
但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生产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在消费和认识中,客体主体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不断改造,使其不断适应自己的目的,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达到了认识主客体的一种统一的关系。
这种统一表现着主客体的和谐,主体的主观意识和被感知的客观现象共同构成和谐范畴的价值基础。
-----车红兰金成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和谐观》,《东疆学报》2005年第4期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虽然是感性材料大量积累的结果但这决不是说,这个过程中只有量变,而没有量变过程中的部分变质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同其他一切事物的质变一样,也是通过不断的量变和不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来实现的。
-----窦文烈《认识论的巨著、辩证法的力作》,《文史博览》2005年第18期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不是费尔巴哈式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也不是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纯思维的内在过程,而是有其不可或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中能动方面的内容,并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这是十分清楚的。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历史的实践中展开着的能动的反映论?解读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对于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内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仔细考察和分析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思想历程,结合施密特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识论中最为根本的东西,就是强调自然及其规律与人的主观目的之间历史实践的辩证统一。
-----王荣江《马克思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因而,马克思认识论必定具有生存论属性。
在马克思那里,认识论是放在生存论的维度上来考虑的,人的生存在世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人的认识也是在生存基础上的社会活动、感性对象性活动。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在马克思看来,传统认识论的内在困境及其无根性最主要地体现在它把理论、逻辑和概念予以神圣化和绝对化,而遗忘了前理论、前逻辑、前概念的人的现实的生活实践对于“思想”所具有的本源性、根基性作用,因而表现出一种“反思的天真、概念的天真和断言的天真”。
(伽达默尔语)马克思将传统认识论面临的主体困境转化为实践视角中的主体自觉,也就是说将传统认识论面对的认识可能的前提(即内在于人的主观思维如何超出内在性的界限达至无思维的客观对象)转化为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的认识活动)的主观根据。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生存论转向是将认识的前提转向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认识论的解放旨趣具体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活是彻底的异化生活,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独立的个性就必须消灭那些异己的力量,使自身的生活向属人的生活转变,马克思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同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为达此目的,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认识发生。
”另一方面,“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思想史上的材料告诉我们,对于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不外乎以下两种看法:(1)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感觉是对外界事物的表面化的印象,不能代表有关事物的真实本质的知识,也就是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而彻底的多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