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
《诗词五首》
(1课时)
课型:拓展阅读
上课日期:2013年01月04日
作者姓名:赵静
单位:枣庄第十五中学东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1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五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评价任务:
1.课堂练习。
2.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了解作品作者。
1.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大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其以缠绵真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并称为“小李杜”。
《夜雨寄北》是作者滞留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的诗。
2.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夏天看到的湖上阵雨的景象。
诗的题目中点明了写作时间、地点,“醉书”表明醉中所写。
3.李清照(公元1084-1151),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声声慢》写于靖康之变后。
4.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浪淘沙·北戴河》是作者在1954年在北戴河游泳后即兴写成的。
二、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语言。
1.《夜雨寄北》: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3.《如梦令》:昨夜雨狂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4.《声声慢》:我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伊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5.《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滔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也不知漂去了哪边?往事已有了千年,那时候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临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三、重点语句赏析: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这句诗的中心意象不是巴山,而是夜雨,巴山只是点明了作者的居所,“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还包含了作者的无言的惆怅。
2.从语言方面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
教师点拨:这两句诗前句写乌云升腾,后句写暴雨骤至。
“云黑”意味着雨意很浓,“未遮山”表明乌云不是漫天密布,雨大而猛,又骤起骤停,这些都是夏天暴雨的特点。
用“翻墨”形容云黑,不但很形象,还写出浓云滚滚的动感和气势。
用“跳珠”比喻“乱入船”的又大又猛的“白雨”,也十分鲜明生动。
3.李清照《如梦令》中“雨疏风骤”表明什么季节,这四个字表明了该季节的什么特征?
教师点拨:这是暮春时节的气候特征。
这不是“斜风细雨”的早春天气,也不是惊风密雨的夏日风光。
四个字写出了由如丝细雨而稀疏变大,由微微暖风渐趋急骤的季节特征。
4.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主要意象是“秋雨梧桐“这本是古典诗词中忧愁的意象。
李清照突出了它的过程,“点点滴滴”,用的很有才华,一方面是听觉的刺激,虽然不强烈,但持续漫长,不可休止;一方面是和开头的叠词呼应,构成完整的、有机的风格。
5.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气度?
教师点拨:这是一个俯视的角度,将幽燕和大海尽收眼底。
这不仅是躯体的高度,而且是精神的气度。
这种气度无疑是很宏大的。
四、比较阅读,同中求异:
本课的五首诗词中都写到了“雨”,各有不同,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请具体谈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夜雨寄北》写的是“秋雨”。
“秋雨秋池”除了描绘出这样的图画外,还包含了作者无言的惆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夏天的暴雨。
全诗都在写景,可谓是“诗中有画”。
这里的夏日暴雨正是画中生动的一笔。
《如梦令》写的是暮春时节的雨。
这首词以雨为缘起,写雨后的情与景激发起特别的心境。
《声声慢》写的是秋日细雨。
“秋雨”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失落和凄惨。
《浪淘沙•北戴河》写的是秋日大雨。
诗中的“大雨”和“落幽燕”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宏大的气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积累五首诗歌。
2.拓展关于“雨”的诗句。
教学反思: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
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