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范文期末复习总结计划学习资料.doc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范文期末复习总结计划学习资料.doc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一、太阴病提纲(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词解】脾家实:脾阳恢复。

【解析】 278- 太阴病转愈。

手足温:太阴为至阴,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发热。

脾主四肢,故。

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之兆。

187- 太阴病转阳明。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病治禁(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解析】太阴病气血两虚,禁汗禁下。

三、少阴病欲解时(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二节少阴病证一、少阴寒化证(一)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析】282- 少阴寒化的病机及主症。

欲吐不吐:肾阳虚衰,浊阴上逆,而胃腑空虚。

自利而渴:肾虚不温脾土,泻伤津。

283- 阴盛亡阳。

脉阴阳俱紧,寒盛。

汗出:虚阳外亡。

咽痛:少阴之脉循喉咙。

(二)四逆汤证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蜷恶寒,自利而渴等。

治法:急温回阳。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

当温之,宜四逆汤。

【解析】 324- 少阴病膈上寒饮及其与胸中实邪之鉴别。

实邪:病初即见手足寒、脉弦迟有力,当吐。

寒饮:干呕,不可吐下。

(三)通脉四逆汤证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主症:下利清谷,肢厥脉微,不恶寒,面赤。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析】阳气极虚,故利止脉不出。

热伤津,真阴将竭。

2. 热结旁流,筋伤热炽。

3. 腑气壅塞,土燥水竭。

二、热移膀胱证(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三、伤津动血证(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解析】 284- 少阴病被火劫伤阴。

294- 少阴发汗致下厥上竭。

下厥:阳衰与下,厥从下起;上竭:血从上出,阴从上竭。

第四节咽痛证一、猪肤汤证(虚火上炎所致。

滋肾润肺、和中止利)(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客热循经上扰所致。

清热解毒,开肺利咽)(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半夏、鸡子、米醋)三、苦酒汤证(痰浊壅阻所致。

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桂枝,甘草)四、半夏散及汤证(寒客咽喉,痰湿凝聚。

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第五节少阴病预后一、正复欲愈(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顿,下利必自愈。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析】脉之阴阳就尺寸而言。

少阴中风寸浮(表受风邪)尺沉(正气不足)。

二、阳回可治证(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三、正衰危重证(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

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一、厥阴病提纲(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析】肝主疏泄,内寄相火。

邪入厥阴,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则为上热,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则为下寒。

饥不欲食:肝火犯胃,肝木乘脾。

食入则吐:脾虚肠寒。

不可下。

消渴:厥阴肝火燔炽,灼伤津液。

*** 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水停气阻,津不上承。

二、厥阴病欲解时(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第二节厥阴病证一、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主症:时作,呕吐腹痛,痛剧手足厥。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病机:胃热脾寒,寒热相格。

主症:食入口即吐,下利便溏。

治法: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三)麻黄升麻汤证病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主症: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手足厥逆,寸脉沉迟,下部不至。

治法:发越郁阳,清肺温脾。

麻黄升麻 - 发越郁阳,苓桂术甘草- 温脾,知母黄芩石膏葳蕤天冬- 滋阴清热,归芍。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二、厥阴寒证(一)当归四逆汤证病机:血虚寒凝,血脉不畅。

主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病机:血虚寒凝,肝胃沉寒。

主症:当归四逆汤证加脘腹冷痛、呕吐涎沫、寒疝囊缩等。

治法: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三)吴茱萸汤证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主症:头痛、呕吐等。

主症:暖肝温胃,散寒降浊。

(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厥阴热证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主症:下利脓血便,热证。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方: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必死。

第四节辨厥逆证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二、厥逆证治(一)热厥1.热厥的特点与治禁(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2.热厥轻证(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 热厥重证治法:辛寒清热病机:热盛于内,阳郁不达四末。

主症:肢厥,胸腹炽热,口渴舌燥,心烦尿赤,脉滑。

(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二)寒厥1.阳虚阴盛厥(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汗出热不去,知非表证,为阴盛格阳。

2.冷结关元证(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给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