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之直接法
局限: A过分强调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对成年人 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 现实也考虑不够。 B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 够。 C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积极、 主动学习强调不,一边说这些句子一边做动作,学生 重复句子或按句子表演动作,然后有的学生说出 句子,有的学生做动作。这些句子由于有一定的 语境并按动作顺序排列,所以非常容易记忆。 系列法注重口头训练,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语法, 按时间发生的顺序组织语言材料,运用手势和动 作进行教学,对教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 别是对后来的情景法和全身反应法的影响。 系列法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仅仅用一种形式来 从头至尾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单调,不利于发挥 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力。
我向门走去。
我走进门。 我更接近门。 我走到门前。 我在门前停下来。 我伸出胳膊。 我抓住门把手。 我转动门把手。 我开门。
2.8 对直接法的评价 对直接法的评价: A作为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的一种教学法 流派,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 开辟了新的第二语言教学的领域。 B 许多主张,如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句本 位、以模仿为主、用归纳法教语法、以口语 为基础、教授活的语言规则等原则,丰富了 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
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直接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 教学的方法。用外语教外语。 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 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 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习者的母语, 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
2.1 直接法的历史背景: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 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 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对立的教学法。 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需要大量能用外 语进行口头交际的人。外语教学的重心由原 来的书面翻译转向口头交际。
2.6 直接法的教学方法: 1) 用演示代替翻译 2) 用问答代替注入 3) 在句中教单词 4) 正面纠错。
按他的分析整理,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先分为几个 部分,每个部分又成几个总系列,下面再分成小 系列。一共4000个小系列,大约需要800到900小 时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以第一课为例,“开门”动作的系列为:
2.2 直接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1) 贝力子。德国的直接法实践者。主张按“幼儿 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 2) 菲埃托。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 发表《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 3) 帕默。英国外语教育家。口授法的代表人物。 4) 古安。“系列法”创始人,发表《语言教授法 和学习法》。 5) 艾克斯利。英国著名英语教材《基础英语》作 者。
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 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产生背景:当时语言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 欧洲几种主要语言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与对 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并不存在完 全等值的关系,动摇了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 础;当时语音学的发展,国际音标的制定为 口语教学创造了条件。
2.3 直接法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理论:句本位思想,许多词的具体意义 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确定;先口语后文字。 2) 心理学理论: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 方式跟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否认 意识在期间的作用。 3) 教育学理论:夸美纽斯“由事实到结论”, “实例先于规则”。
2.4 直接法的基本原则 1) 直接联系原则 2) 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3) 以模仿为主原则 4) 句本位原则 5) 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 6) 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
2.5主要特点: A、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 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 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 B、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 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 在一定阶段对自己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 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D早期过分排斥母语,对母语在第二语言中 的作用注意不够。 E对教师的言语技能要求太高。
直接法的教学过程
1)教师口头展示句子或课 2)学生模仿跟读 3)教师纠正错误 4)学生继续模仿,直到重复正确为止 5)一课完成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 后也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
2.7 所谓直接法,实际上是指改革运动前后出 现的一些体现以上基本特点、同时又各具特 色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总称。
贝力子教学法 贝力子于1878年开始创办外语学校,采用 贝力子教学法,这种专门从事短期第二语 言教学的学校遍及欧美,一战前夕达到340 所,至今世界上仍有不少贝力子学校在进 行外语教学。
贝力子学校执教理念
强调演示,避免翻译 强调动作等直观手段,避免解释 强调由学生问问题,避免教师的演讲 强调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模仿学生的错误 强调说完整的句子,避免只说单词 强调学生多说,避免教师说的太多 强调保持学生的适当进度,避免进度太快 强调课堂气氛放松,避免教师的急躁
系列法
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倡导者为法国语言学家古 安。他根据对儿童语言行为的观察,发现儿童有 强烈的讲述自己经历的需求,而且有依据时间顺 序排列事件的能力;如果事物具有系列性的特点 则有利于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联想、记忆,也有 利于表达。 因而他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分解成许多意义上有联 系同时按顺序排列的小段,从而组成一个个系列, 再根据这些系列组成语言材料。其中特别突出动 词的使用,把动词作为语言的中心。
C以口语为教学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是第 一性的,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 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 D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 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句子是言语交际的 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 E以当代通用的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 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从 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 其使用的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